차 이야기

천부 荈赋 / 두육 杜毓

보허 步虛 2017. 10. 23. 16:00

荈赋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此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 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最后写饮茶的奇妙功效。
中文名
荈赋
年    代
西晋
作    者
杜育
体    裁




荈赋作品原文

编辑


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口口口口,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作品评析

编辑


《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指的是饮茶的功效。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摘和煮饮的情景。从这篇世界最早的茶赋可以体会那个时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一)地利:产茶的地方是高耸灵秀,珍奇物产汇聚的山岳。“灵山惟岳”谓高大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亦称“凤凰山”。瞻,看。卷阿,地名,据《岐山县志》,卷阿在县西北二十里,岐山之麓。山势盘旋曲折,土壤丰腴滋润,满山满谷都是荈草。荈草,即茶树。


(二)天时:从天上降下甘美的雨露滋润肥腴的大地,也降落在茶树上,时节刚好是初秋农闲的时候。


(三)人和:在农事暂时结束的时候,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成群结伴去山上采茶、作茶。采茶、作茶被当作郊游踏青一样,是一种乐趣。


(四)择水: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游所流下的清水。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煮茶用水的选择也是一种情趣。


(五)择器:选择煎茶用的陶器(茶碗等),一定要东瓯所制造的。东瓯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这里指的是越州窑的青瓷。如果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作成的盛器,取法于周朝之贤王“公刘”飨宴群臣,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周族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观察地形水利,开垦种植,安定居处。


(六)茶汤的鉴赏:茶刚煮好的时候,沫是往下沉的,而细轻的汤花则浮上来,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


从以上可知先民农闲之余,过着性灵丰富的茶道生活,杜育因之而完成这首清和典雅、脍炙人口的茶赋。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荈赋作者简介

编辑


杜育


(?~311)西晋文学家。字方叔,襄城邓陵人,司马懿的军师杜袭之孙。幼年随父从河北迁移至湖北习武弄文,号称神童,也作天才少年。长大成人后,一表人材,怀有文韬武略,时人又称其“杜圣”。官至右将军,曾任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时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在晋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洛阳将要陷落之时,杜育出兵营救,战败后被敌兵活捉,后交刑部处死,时年约30岁。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


词条标签:
诗词 文学作品 书籍 中国文学


荈赋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   



荈赋

开放分类:


文学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赋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茶叶的自生长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由“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以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

编辑摘要


目录


基本信息/荈赋 编辑

【名称】《荈赋》   

【年代】西晋   

【作者】杜育   

【体裁】

作品原文/荈赋 编辑

 
  荈赋   灵山唯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日夕阳。厥生薜草,弥谷被冈。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宵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烨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慵解慷除。

作品评析/荈赋 编辑

《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慵解慷除。”指的是对饮茶功效的记载。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摘和煮饮的情景。灵山唯岳谓高大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亦称“凤凰山”。瞻,看。卷阿,地名,据《岐山县志》,卷阿在县西北二十里,岐山之麓。薜草,茶树。赋中说到,遍山都是茶树,享受着肥沃土壤的滋润。晚上甜美的露水降落在茶树上。初秋,农事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到山上去采茶。煎茶的水是汲取流人岷江的很清洁的水,煎茶用的陶器产自东瓯,即越州(今绍兴等地)。饮茶的盛器用匏,采用公刘式的饮用方式。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周族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观察地形水利,开垦种植,安定居处。茶煎好了,煎茶的沫饽沉浮,像耀眼的白雪,灿烂得像欣欣向荣的春天草木。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都实为罕见。可见《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极高。

作者简介/荈赋 编辑

 
  杜育(?~311)西晋文学家。字方叔,襄城邓陵人,司马懿的军师杜袭之孙。幼年随父从河北迁移至湖北习武弄文,号称神童,也作天才少年。长大成人后,一表人材,怀有文韬武略,时人又称其“杜圣”。官至右将军,曾任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在晋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洛阳将要陷落之时,杜育出兵营救,战败后被敌兵活捉,后交刑部处死,时年约30岁。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如易经或周易等)、《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


荈赋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荈赋 

 - 百度快照 




荈賦(천부 : 차의 노래) / 두육(杜毓)| 차시문학(茶詩文學)
必然齋 | 조회 38 |추천 0 | 2012.11.02. 15:26

 

荈賦(천부 : 차의 노래) //  두육(杜毓)

 

 

 


靈山惟嶽 奇産所鍾(영산유악 기산소종)
厥生(궐생)荈草彌谷 被崗承豐(천초미곡 피강승풍)
壤之滋潤 受甘靈之霄降(양지자윤 수감영지소강)
月惟初秋 農功少休(월유초추 농공소휴)
結偶同旅 是采是求(결우동려 시채시구)
水則岷方之注 挹彼淸流(수즉민방지주 읍피청류)
器澤陶簡 出自東隅(기택도간 출자동우)
酌之以匏 取式公劉(작지이포 취식공류)
惟玆初成 沫沈華浮(유자초성 말침화부)
煥如積雪 曄若春敷(환여적설 엽약춘부)

오직 큰 산악은 신령스런 산이라 기이한 것들을 품는다네
거기서 찻잎이 자라나 산골짜기마다 풍성히 덮는다네 *천초 : 차잎
풍성한 대지의 자양분을 먹고하늘에서 내리는 감로를 마신다네
때는 초가을 농사일 한가로움 틈타
무리 지어 먼길 떠나는 것 차를 따러 가는 것이지
물은 민강의 것 그 맑게 흐르는 물을 긷고
다기는 잘 가려서 월주 도기로 해야 한다네 표주박으로 찻잔을 삼는 건
옛 사람들이 하던 그대로라지 바야흐로 첫 탕을 달이니
차 가루는 가라앉고 차거품은 꽃처럼 피어 뜨니
빛나기가 흰 눈 같고 환하기가 봄 햇살 같다네

<감상>
두육(?-311)은 4세기 서진(西晉) 양성군 사람으로 여남 태수를 지내고 국자감의 제주가 되었다. 두육의 이 ‘천부’라는 시는 기록상 최초의 다시로 평가받는다.(육우의 ‘다경’은 8세기) 이 시를 통해서 당나라 이전에 벌써 차 마시는 풍속이 자리 잡고 있다는 사실을 짐작할 수 있겠다. 이 시대에는 사찰을 중심으로 선차가 크게 유행했다고 한다. 이 시의 내용을 살펴보면 다음처럼 차 문화를 노래하고 있다.
①차의 산지 ②땅과 하늘이 차를 키우는 신령한 기운 ③차따기 ④좋은 물 ⑤좋은 도자기 ⑥차 달이기와 다탕색의 미학

 




杜育

杜育,字方叔,襄城邓陵人,杜袭之孙。生年不详,卒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幼便歧嶷,号为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累迁国子祭酒。洛阳将陷,为敌兵所杀。杜育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本    名
杜育
别    称
神童、杜圣
字    号
方叔
出生地
襄城邓陵
出生时间
晋怀帝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
主要作品
《隋书》《唐书·经籍志》
主要成就
业余型专业茶人

杜育人生经历

编辑
杜育是在主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但他作为业余型专
陆羽陆羽
业茶人,却无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了一项冠军。陆羽曾分别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起杜育。
说他在主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在正史《晋书》浩浩130卷里他却连个传记都没捞着立上一个。只是在介绍贾谧的二十四友的时候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在傅咸从父弟傅祗的传记说到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才顺笔带过一句司马冏收常侍杜育等付廷尉,也就是把他交给司法机关惩办;在苟晞的传记中,苟晞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在刘琨传中点到:“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
《晋书》里涉及到他的内容好像也就只有上面这几句了,而且每次都只是点到名就完事了。倒是清人严可均在辑纂《全晋书》时,给后人留下了有关他相对详细信息:“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但是,正如刚刚提到的,陆羽在《茶经》里却多次提到了跟他有关的事情。那个跟他有关的事情就是《全晋书》里也提到的一篇名叫《荈赋》的文章。

杜育代表著作

编辑
杜育《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
茶经茶经
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荈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注:公刘(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是周部族的远祖,这是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了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伟大业绩。
杜育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如易经或周易等)、《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荈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解慷除。”

杜育历史记载

编辑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
茶艺茶艺
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解慷除。”指的是对饮茶功效的记载。《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难怪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都实为罕见。可见《荈赋》在我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造物主往往弄人于不经意间,人们常常悲伤于一些神童或者天才不是早逝就是痴呆,也因此才给了那些大器晚成者留下了诸多的光环和崇高的地位。杜育的早逝当然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而西晋时期的人又刚好不是以“灵魂在飞扬”就能谋求一方作为的时代,因而杜育战死沙场又是处在情理之中。但不论怎样,多才的杜育在活着不过三十岁的光阴里,为茶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篇让人意味深长的《荈赋》,而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未知的精神负担。换句话说,假如他生活在汉唐两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那么他成为某个领略的一代宗师并非难事,惜别他的《易义》,让众多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试问来者:“一位领兵打战的军人,要怎样地去寻找时间来著书立说?”,如果晋王朝也算是强势王朝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经》编著者陆羽了。因为杜育的著书功力显然在陆羽之上。但苦于时代造主,天才的杜育早早就香消玉殒。甚至于常常将王育定在茶圣这一位置上。不过事实上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言圣人该完成的任务就脱袖升天而去,留给人们太多伤痕累累的推测和叹息。杜育作品,真可谓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

杜育第一位茶专家

编辑
人们常说杜育是非茶专业人员,他应该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至少在没有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史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关于茶最早最全面的文章是由他创作而成。要创作这篇作品,显然是要调研和总结茶叶常识的,否则难成其文。天才能流芳千古,只因为不定于年岁,假若再借他三十年时间活着,也许相关的经书、兵册、史传、茶道等等都会一一来到人间。然而这终究是一个假设,他寻尽一生的精神世界,都被强大而又野蛮的历史给淹没了。

杜育历史影响

编辑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
茶叶种植茶叶种植
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除了《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中记述描写的内容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从而提高了茶饮在文化上的品位。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俶吴《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
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杜育文学集团

编辑
杜育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晋书·刘琨传》: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除上述四人及刘琨、刘琨之兄刘舆外,尚有潘岳、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和郁周恢牵秀郭彰许猛、刘讷(见《晋书·贾谧传》)等。二十四友成份复杂,文学成就和影响也不相同。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陆机、左思和刘琨是西晋的著名诗人,欧阳建、陆云、石崇、杜育、挚虞等也较有文名,其他诸人或不以文学见长,或传世诗文较少,影响不大。贾谧后因事被诛,许多人受牵连,二十四友亦自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