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 21. 01:55ㆍ향 이야기
中國香文化
中國對香草、香料的使用可以遠溯至新時期時代晚期,紅山文化晚期、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均發現陶制熏爐。《尚書•舜典》記載舜接受堯禪讓帝位時,有“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的燔燒柴木行祭的記錄。著名學者、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認為,“在室內熏香的習俗最遲於戰國時就已出現,燃香之器名熏爐”,“也可以稱為香爐”,孫機先生認為薰草之名就是因用於熏燒而得名,古時主要指蕙,即禾本科的茅香,馬王堆出土的陶熏爐裡有一件就裝滿茅香,另有一件陶熏爐則裝有高良姜、辛夷等和茅香的混和物。(見孫機先生著作《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先秦典籍《詩經》《楚辭》屢現各種香草,並且當時已有佩帶香草修身養性的習慣。
孫機先生在著作中指出,陶熏爐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中已出了不少,而中原地區則出現相對較晚,說明熏香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高級香料最先也是從南海輸入我國的”。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有“果布”的記載,果布即龍腦的馬來語音譯。龍腦古時主要產自加里曼丹、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
有一種推測是,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國外香料有條件進入中原。同時,嶺南等地區統一後,鋪平了當地所產沉香進入內地的路徑。西漢中期出現的博山爐,成為了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標誌,數量可觀、材質多樣、製作工藝精美的出土博山爐顯示,熏香在上層社會極為流行。傳為東漢楊孚所著《交州異物志》中已有沉香的記載,當時稱“木蜜”。木蜜是否可以理解為木之蜜,如作此解,則沉香之名最初即指沉香來自沉香木的分泌物。南朝宋沈懷遠《南越志》載“交州人稱為蜜香,謂其氣如蜜脾也”,從氣味上說沉香具蜜香、蜜甜之味。
傳為漢代劉歆所著《西京雜記》記錄當時的奇趣佚事,卷一末不僅記有長安巧工丁緩擅制常滿燈、臥褥香爐(即被中香爐,後來廣泛流行的香球)、博山香爐、七輪扇等,且詳細記載了“越飛燕為皇后”時胞妹趙合德送她的35種珍貴物品的品名,其中有“五層金博山香爐……青木香,沈水香(即沉香),香螺卮 (出南海,一名丹螺),九真雄麝香,七枝燈”。
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廁,常有十餘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屬,無不畢備。”說明當時上層社會王公士大夫家宴集,已用到沉香。沉香珍貴,早期多為上層統治階層壟斷,用度奢侈,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戶錄》中,記述南朝梁武帝蕭衍用沉香講究陰陽,“明堂用沉香” “北郊用上和香”,祭天“始用沉香,古未有也”。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中《風俗通》載,粗俗的隋煬帝竟然每年除夕要成車燒沉香,“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盡沉香木根也。每夜,山皆焚沉香數車,火光暗則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沉香甲煎之香,旁聞數十裡,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餘乘,甲煎過二百石。”
隋唐時期,皇室、上層社會使用沉香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更為奢侈,考古出土隋唐香具除陶瓷製品外,更多為銅、金、銀製品。正常的焚香、用香之外,有文獻記載沉香還被製成飲品(沉香飲),甚至用沉香木、沉香作為建築及裝飾材料。據《通典》《新唐書》等文獻記載,唐時沉香是廣東南海郡的貢品之一,有的年份進貢生沉香的數量達70斤。當時已用沉香調合香料,並用於宗教祭祀,何家村窖藏文物中就有大量金銀香器。唐詩中的焚香、品香詩詞,為香文化增添了美好的意境。唐代香文化影響到日本,成就了日本的香道。
香文化到兩宋時期步入了一個高峰,主要標誌即香文化專著的出現,洪芻《香譜》、葉廷珪《名香譜》、陳敬《新纂香譜》及其他文獻奠定了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和研究基礎。《香譜》分四部分詳述香事,上篇香之品、香之異講香藥、香品的種類、特性,下篇香之事、香之法講品香的具體實務及合香方法。《新纂香譜》堪稱宋代香文化集大成之作,從香品、香異、修制諸香、香品器、合香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清晰的論述。沉香方面述及沉水香、生沉香、蕃香、青桂香、棧香、黃熟香、葉子香、雞骨香、水盤香、白眼香十類,香品器述及品香用器七類:香爐、香盛、香盤、香匙、香箸、香壺、香罌。宋代詩文中已經區分沉香的類別,當代香文化學者潘奕辰從李清照詞中出現的沉香名判斷,“李清照喜歡用沉香、龍腦香,喜歡把香放入一隻獸型的銅香爐中,有時也會是篆香計時。”宋時,上層社會用香普遍——“京師承平時,宗室戚裡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而袖中又自持兩小香毬。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裡不絕,塵土皆香。” 陸遊(1125-1209)《老學庵筆記》卷一的記載,可謂“香車寶馬”最好的注解。
明清時期品香文化以及沉香的使用已經普及,沉香的記錄較多。明萬曆間揚州人周嘉胄著《香乘》在清代收入《四庫全書》,一度被譽為中國傳統香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考證香料達三百餘種,僅沉香就收錄19個條目。明中晚期高濂的《遵生八箋》、屠隆的《考槃餘事》、文震亨的《長物志》等著作中,沉香依然推為香中極品。當代學者陳寶良在《明代社會生活史》一書中指出,香的用途除入藥外,還用於淨室,作為身外之物佩戴,以及供燒香拜神佛之用。史料多記用於淨室及供燒拜神佛,前者多在上層社會流行,後者則廣泛流行民間。
清代少見研究香的專著,惟明末清初廣東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六《香語》專記香品,分沉香15種,認為“……海南香雖最下,皆氣味清甜,別有醖藉。若渤泥、暹羅、真臘、占城、日本所產,試水俱沉,而色黃味酸,煙尾焦烈。至若雞骨香,乃雜樹之堅節,形色似香,純是木氣,《本草綱目》以為沉香之中品,誤矣”。清代文人著作中廣涉香事,可見焚香、品香廣泛流行於上層社會、文人階層,以沈複、冒襄著作中述及與妻妾閨品香事蹟影響較廣。清中期的文學家沈複《浮生六記》記“靜室焚香,閑中雅趣”,“芸(芸娘,沈複妻)嘗以沉速等香,於飯鑊蒸透,在爐上設一銅絲架,離火半寸許,徐徐烘之,其香幽韻而無煙。”明末清初的冒襄在《影梅庵憶語》記與妾董小宛品香、制香丸諸事,堪稱最具感情色彩的品香文字。
自漢至清千餘年間,我國關於香料、香文化的著作層出不究,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創了世界香文化的先河。儘管動亂不堪的20世紀前中期香文化一度沉寂,但並非某些人所說的中斷,文獻史料以及物質遺存中豐富的記錄就是實證。傳統的宗教用香不論,既使在文化階層,香文化也未中斷。翦淞閣收藏的一件沈存周制、松嵒銘錫香盒就是物證,盒直徑9.8釐米,今年在北京保利春拍中拍至40.25萬元。此盒製作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出自浙江嘉興沈存周(1629— 1709)之手,是現代畫家唐雲大石齋的舊藏,蓋上鐫有畫家錢松岩的“六曲屏風江雨急,九枝燈檠夜珠圓”銘文,出自李商隱詩作。相信錢松岩不致於僅在香盒上提詩文,而未與唐雲品香論道。
沉香與沉香木之惑
沉香與沉香木是兩種不同的質物,沉香源自沉香木,沉香木即沉香樹,木質,而沉香並非木材。1997年頒行的國家標準《中國主要木材名稱》中,收入本土產沉香的樹種名稱為白木香,拉丁名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科別為瑞香科(Thymelaeaceae),植物學別名土沉香、香牙樹、香材,產地在粵、桂、閩。
當代沉香收藏世家出身的張丹陽在《瓊脂天香》一書中指出,除白木香樹外,“也有人認為,凡瑞香科沉香屬樹木,如馬來沉香樹、莞香樹、印度沉香樹等,都可以生成沉香,從現代沉香採集實踐看,此說應可成立。結沉香的樹木,確實並不止於單一樹種,目前國際上有登記的已達4科16種之多。”
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周亞非在2012年首屆沉香文化論壇上介紹,沉香樹分佈在北回歸線以南地區,我國分佈較窄,多在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和福建部分地區。國外則主要分佈於中南半島:越南、柬埔寨、老撾和印尼、馬來西亞。“因為它分佈區窄,歷史上有很大的利用量,所以沉香物種受到了很大破壞。應該說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瀕危物種,1995年開始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公約》,我國1999年將土沉香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二級保護植物。”歷史上對沉香的多取少予,導致如今資源匱乏,價格高漲。周亞非指出,“全球基本上是利用天然林資源為主,資源的枯竭是沉香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國際沉香市場集中于越南惠安和新加坡,“目前惠安市場有一些萎縮,因為中南半島資源基本枯竭,新加坡市場已經成為主要國際交易市場。”
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館長黃毅介紹,“沉香是由沉香樹在特殊環境與因緣下產生的全新物質。沉香本身與沉香樹木差別很大,就像牛黃長在牛身上。據估算,一塊好沉香從生長的第一天起,到完全成熟,需要發育四百年,可以產生沉水的沉香。因此,從白木上有一點點油腺開始,直到形成一個像石頭一樣的結香,過程非常漫長。”
沉香的類別與名稱
嵇含《南方草木狀》一書中,已首次對沉香的品類進行了分類:其中《木類》載:“蜜香,沉香,雞骨香,黃熟香,棧香,青桂香,馬蹄香,雞舌香。案此八物,同出於一樹也。交趾有蜜香樹,幹似櫃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橘。欲取香,伐之經年,其根幹枝節,各有別色也。木心與節堅黑,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其根,為黃熟香;其幹,為棧香;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其根節輕而大者,為馬蹄香;其花不香,成實乃香,為雞舌香。珍異之木也。” 嵇含生於262年,死於306年,是西晉的文學家及植物學家,此書寫成於晉永興四年(304年),被譽為我國現存古代最早的植物學文獻之一。
黃毅指出,“沉香依照在自然環境中的不同狀態,可分為生香、熟香、倒架香。在活體上采到的香叫生香;從土壤中挖出來的香叫熟香;既沒有埋在土裡又沒有倒落在土壤的表層,叫做倒架香,處於半生熟。生香性烈,具有優異的功用性;而熟香則在香道、香文化、品香方面表現得非常美妙,富有變化。在土壤中得到的熟香,嗅覺品質比較高。”
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詳述了依結香而產生的分類方法,“然沉水香其類有四:謂之熟結,自然其閑凝實者也;謂之脫落,因木朽而解者也;謂之生結,人以刀斧傷之,而後膏脈聚焉,故言生結也;謂之蟲漏,□□而後膏脈亦聚焉,故言蟲漏也。自然、脫落為上,而其氣和;生結、蟲漏,則其氣烈,斯為下矣。沉水香過四者外,則有半結、半不結,為靈水沉。”生結、熟結、脫落和蟲漏四說沿用至今。此書還記載以龍涎香制做佩飾件,製作法是“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 “佩於頸,時於衣領間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因古龍涎始也。”或許有人會指出,《詩經》《楚辭》中有佩帶香草的習慣。但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多以香袋或香囊盛裝香草佩帶為主,而以上等香料直接製成佩飾物或源于宋時。
黃毅介紹,產生生結沉香的樹木茁壯,大多數優質的橫紋沉香都是生結;熟結沉香多發生在樹體內部,極少受到外部環境的幹擾,氣味醇美穩定,更顯單純,多屬於優質沉香;脫落香多有完整的外部形態、清晰的脫落斷面,或多或少可見較清晰的枝杈、芽點等樹木生態結構,多為密實的“熟香”;蟲漏沉香產生過程中有動物的參與,植物香內混合了動物香的某些特點,顯得氣味濃烈且多豐富變化。
沉香的類別與定名五花八門,從顏色、性狀、生成原因、香味、藥性、產地等定名者均有,這也是當今沉香品評派系林立的原因。
傳統沉香製品
時代不同,焚香方式直接影響沉香製品的形狀。歷代焚香、品香除常用自然形態的沉香外,據黃毅介紹,古代沉香的常見形式有篆、香丸、線香等。香篆也叫香印或印香,唐代使用頻繁,宋代還有專職專門的“打香印者”。古時香篆除做熏香之用,還被用作計時,更多用於僧人們打坐、祭祀。
香丸出現於漢代,多以樹脂類香料合成,唐宋極為流行,分為兩種:一種加入炭粉與香料混合而成,因色黑被稱作黑香丸,用於引爐中灰埋之火熏燒,以便產生香煙繚繞的氛圍;另一種則稱為白香丸,體積較黑香丸略小,熏煎需用隔火,主要是為品其香味而避其煙。
與香篆相比,線香便於使用與運輸,線香出現後,尋常香事多以線香為主,佛事活動中更是如此。目前可認定的線香出現的時間是元代。線香的製作,明隆慶年間《墨娥小錄》中已提到,取各種香料,然後“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桶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清代以後線香大量使用,這一點從傳世繪畫作品可得到印證。如今,線香是主流,其他形式的香多流行於專業品香人士間。
當今流行的沉香品種
黃毅認為,如今使用的沉香,與古代使用的沉香有明顯區別。現今知名的品種以惠安沉和新洲(星洲即新加坡)沉,“老惠安”和中國沉香,棋楠香,越南紅土沉具代表性。越南惠安銷售的沉香主要產自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地區。“惠安是蜜香種(Aquilaria agallocha)沉香集散地,也就是宋代所說的‘上岸香’地區,在這裡集中的各地沉香被稱為‘惠安沉’”。“聚集在新加坡的沉香主要來自印尼、馬來西亞以及周邊地區的鷹木種(Aquilaria microcarpa)產區,即宋代所說的‘下岸香’產區,這裡的沉香被稱為‘新洲沉’。傳統上,惠安沉主要銷往中國、日本等地區,而新洲沉更多是銷往阿拉伯地區,不同的貨源和不同的沉香品種也形成各地區品香的不同習慣和特色。一般來說,惠安沉被認為是高端沉香。”
黃毅說:“目前所有還在業界流通的‘惠安沉’均是幾十年前交易的‘老貨’,被稱為‘老惠安’。在這些‘老惠安’中還可以看到不同產地香的特色。當然經過幾十年倉儲醇化,這些‘老惠安’香味與品質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國海南沉香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評價和美譽,目前瀕臨滅絕,高品質的海南沉香難得一見。”
現今最著名的是棋楠香,也是沉香中最珍貴、最具懸念的品種。在首屆中國沉香文化論壇上,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館長孫皖平指出,“棋楠”二字最遲在宋代就已出現,也有“伽羅”等稱謂。中國古代包括日本長期把最優質的沉香都稱作棋楠香。廣義概念的棋楠香屬於優質沉香的代稱,特徵是嗅覺品質優秀,味道特別好聞;發香持續時間特別長;結油特別豐富;變化非常多,具備這些概念品質的沉香在古代大多數時候都可以被稱為棋楠。狹義棋楠香從外形、結香方式、嗅覺、口感等各方面都有明確的可識別性,雖然若干年或者幾百年過去,切開裡邊依然是柔軟的,口感有麻辣味道,舌尖上有麻的味道,香味有一種特殊的辛躥的味道,擴散力很強。出土形態多呈獨特的捆柴狀或千頁狀,不同於其他品種的沉香,主要出產于柬埔寨、越南南部,海南、香港等地也有出產。
從土壤中挖掘出來的沉香叫熟沉香,也叫土沉香。有行家認為,土沉香實際上是沉香完全成熟的理想狀態,這樣的沉香才具有完美的品質。越南沉香受到廣泛的讚譽,多為土沉熟香。優秀土沉香的挖掘地在芽莊,芽莊土壤為紅色細黏土,所產沉香由於長期受到土壤的沁染,呈現濃重的紫紅色調,所以越南土沉被冠以 “紅土”之名。紅土沉的香味等其他特徵成為越南沉香的品質標誌。
飄渺而昂貴的香氣
自古被統治階層壟斷的沉香,價格始終極為昂貴。南宋道教學者曾慥《高齋漫錄》載,北宋時,產於真臘(柬埔寨)的白篤耨香沉香,在開封每兩賣到二十萬錢。蔡絛《鐵圍山叢談》中載“萬安(今海南萬甯)黎母山東的沉香,冠絕天下,一片萬錢。”
時代久遠難有借鑒意義,清宮檔案或許能令我們一窺沉香的珍稀。雍正朝《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中屢屢記有沉香的使用:雍正二年“做伽楠香鴛鴦暖手、扇器、山子”;雍正三年做“沉香佛手鼻煙壺一件。沉香事事如意一件”“泡速香如意一件”“買辦沉香如意一件”;雍正四年“三月初七海望持出沉香一塊,重七兩。奉旨:著認看,收在造辦處庫存內。本日據牙匠葉鼎新認看得不是伽楠香,是沉速香”;雍正七年“廿一日太監張玉柱、玉常貴交來沉香天然萬年吉慶瓶一件,系隋赫德進。傳旨:著陳設在牡丹台後殿。欽此”,雕鑾作本年做有“五色香餅、白檀丁、沉香丁、唵叭香、四色宮香餅、紫絳香丁、香鬥等”;雍正九年清宮庫存“伽楠香二塊,重六斤,祖秉圭進”;雍十年清宮庫存“伽楠香大小八塊,重五十一兩;小沉香二塊,重六斤八兩,毛克明、鄭王進”,雕鑾作做“香鬥二十份。紫絳香丁、木雲丁、沉香丁、黃芸香丁,每種五斤”,鏇作“做楠香數珠一件”。
由上述可知,一、沉香數量稀少,雍正十年庫存多時也不過伽楠香五十一兩,小沉香塊六斤八兩而已;二是用沉香製作香丁或者其他物品,必經皇帝批准,不得擅自使用;三、由沉香制器物的數量看,每次製作的器物都是一件,可見皇帝的珍視程度;四、雍正時沉香類別、真偽的鑒定已經需要專業人士。
幸運的是,市場經濟帶來的便利讓當今有一定經濟基礎和承受能力的人,有機會接觸、購買到沉香。當前,一級市場上交易的沉香多按產地和結香的品質定價。中國歷來推崇海南沉香,其次才是國外進口沉香。通常而言,能夠用來熏香的沉香每克多在數千元,而達到收藏級別品質的沉香每克價格甚至會超過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標明“沉香”的並一定都是沉香,有的可能是沉香木製成,也有可能是連沉香木都不是。業內人士建議購買最好請專業人士把關,畢竟沉香的鑒別複雜,且相當專業。
就沉香木藝術品而言,內地拍賣始於1995年,是年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明晚期的沉香木八仙祝壽擺件,高23.5釐米,估價2.8萬至4萬元,拍至6.05萬元。
2000年以後沉香木藝術品在拍場上的數量漸多,價格多在10萬元以內。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王世襄舊藏的明代圓雕沉香木鴛鴦暖手估價30萬至50萬元,拍至74.8萬元。
2006年北京匡時秋拍,高16.2釐米的明代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筆筒拍至143萬元,成為大陸首件拍賣價過百萬元的作品。
拍賣成交價最貴的當數2011年6月北京古天一春拍的江春波雕山水人物沉香杯,高10.5釐米,重320克,估價200萬至250萬元,拍至 392萬元。折算下來,每克價格1.225萬元。中國嘉德秋拍,一盒清代沉香木估價500萬至800萬元,拍至713萬元。此盒沉香木製成,盒內小塊沉香木約1265克,盒重3000克。
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估價600萬至900萬元的清乾隆沉香雕仙山樓閣嵌西洋鏡座屏,拍至2070萬元,座屏“以稀珍的沉香木為材,大料拼接而成”。
相較而言,棋楠香藝術品的拍賣價較高。當代棋楠藝術品拍賣價格最高的一件出自鄭堯錦之手,即高9.2釐米的棋楠香雕松下羅漢山子,重37.1 克,以越南白棋楠雕刻而成,2010年古天一春拍拍至145.6萬元,每克約3.93萬元。今年春拍,伽楠香木的藝術品價格高漲——5月13日下午,估價 15萬至25萬元的清代伽楠香木鑲金粟壽字十八子手串,在中國嘉德拍至310.5萬元;6月2日,估價50萬至70萬元的清中期108顆伽楠香朝珠串,在北京翰海拍至316.25萬元。
灰冷香殘,遺器傳世
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熏爐始,到當代五花八門的各種香器,國人對香器的製作、使用探索了數千年。以爐具為例,由陶器開始,經歷了銅器、金銀器、瓷器等各個階段,從未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缺席,歷代爐具材質多樣,造型變化豐富多彩,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依香而生的香器,從其歷數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可窺見不同時代用香文化背後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製作工藝和審美情趣的歷史變遷。年初在天津博物館舉辦的“天香飄渺”特展,香器展品的年代跨度由漢晉到清代,概括而簡略地突出了每個時代的典型香器:漢代博山爐,魏晉鳥形香熏,唐代長柄香爐、多足香熏、熏球,宋代高足杯式香熏,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越窯、刑窯、邛窯、耀州窯等名窯香爐、香盒,以及明清官民窯製品,各種材質的香器儼然一部縮略的中國古代香器文化史。
回到私人收藏的層面,漢唐宋元名器早在明代中晚期文震亨生活的年代,已是“三代、秦、漢鼎彝,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限於法律法規,現今各級市場上可以流通交易的香器多數是明清製品,爐最具代表性,常見的爐、瓶、盒三式,多為清代製品。如今藝術品價格狂漲,鮮有人用價格昂貴的古代香器焚香品香,收藏賞玩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用價值。
清代使用的香具大致沿襲明代式樣,但在藝術性設計、裝飾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清代皇室信奉藏傳佛教的推動下,與香、香器相關的藝術品的製作得到空前發展,據雍正朝《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中記載,雍正時已經設立了專門的鑄爐作,其他各作製作香盤、香盒、香瓶、香囊等香具非常普遍,有的香具已經脫離了使用功能,純屬陳設用器,如以各類玉石製成的香器。
收藏市場上,價格較高的香器以歷代香爐、熏爐、香筒、香盒、香瓶、香盤較常見。香爐以明清銅爐、宋元明清瓷爐為主體,價格較高,精品動上百萬元,傳承清晰的宮廷製品、名家舊藏器不泛價超千萬元者,如瑞典卡爾·坎普博士收藏的明代宣德金胎鏨趕珠雲龍紋嵌寶石三足蓋爐,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時拍至11680.75萬港幣;北京學界名家舊藏的宋哥窯魚耳爐,2009年北京榮寶春拍拍至1008萬元;王世襄舊藏銅爐系列,明代崇禎“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沖天耳金片三足爐2010年北京匡時春拍時拍至1512萬元。
市場上的熏爐多為明代晚期、清代及其以後製品,銅制者占多數,尤以宮廷製品價高。高78.5釐米的清乾隆掐絲琺瑯花鳥鋪耳三足熏爐,2010年曾在北京翰海秋拍中拍至504萬元。
明清香筒多見竹木牙角及玉石製品,文人階層多好竹木製品,重視竹刻名家製品。翦淞閣收藏的清初顧玨制蘭亭雅集圖竹香筒,2010年在中國嘉德春拍拍至504萬元。清代宮廷以玉石所制香筒雕刻精湛,清乾隆時期的白玉雕仙山高士圖香筒,2011年在中國嘉德春拍拍至517.5萬元。
其他香器品種的價格遠不及爐具和香筒,近年來方便把玩、佩掛類的佩飾香器如香囊較受關注。剛結束的中國嘉德春拍中,高4.7釐米的清乾隆金累絲鑲寶石葫蘆形香囊拍至59.8萬元,高7.5釐米的清代白玉鏤雕大吉葫蘆形香囊拍至23萬元。
謹慎入市
當前的沉香文化熱,實際僅是市場的局部熱——一段時期內,部分資金尋找到的一個突破口。或者說是大眾藝術消費熱,更多人看重的是文化熱背後帶來的經濟利益。真正有價值的沉香,以及有藝術收藏價值的相關香器,當前的價格已經令人咋舌。
客觀看,近幾年掀起的沉香熱就是獲利熱,而非香文化熱。大量湧現的博覽會、拍賣等活動,以及品香會所、商店、培訓等等圍繞沉香而滋生的利益相關鏈,均以利益打頭陣,缺乏真正潛心香文化的研究者,雖然也有有識之士出版了相關著作,但多以沉香一種香料為主,少見香文化研究專著。
有人認為,品香文化是由日本經臺灣而轉回中國大陸的。從文化傳承層面看,此說純屬謬論,不瞭解中國香文化的發展歷史。如果從經濟層面,或許可做一說——日本侵略中國期間,劫掠走大量沉香,不乏實例,從而維繫了唐宋時期得自中國的品香之道。上世紀後期臺灣經濟騰飛,宣導文化發展,不少經營理念取自日本。臺灣商人最早在東南亞、印度等地區承包沉香樹,進行人工采香行為,嚴重破壞了沉香的生態環境。改革開放後,臺灣商人湧入大陸淘金,不僅大量真假沉香流入,也將瘋狂的采香行為帶入大陸,嚴重影響到了海南、廣東等地區的沉香種植業。
沉香自古物以稀為貴,市場供不應求,如今更難滿足巨大的需求,因此,假沉香橫行。筆者在頻繁的市場探訪中發現,不少沉香商家(或許連自己都不明白)故意製造沉香概念、鑒辨的混亂,將沉香神秘化,製造市場亂象,從中漁利。
北京一位從業者指出,一級市場上各種形式的假沉香都存在,造假方法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沉香品鑒訓練,沒有可信的行家、專家支持,消費者、收藏者需謹慎入市。
台湾冠洋古美术
- 중국 바이두백과 자료 중에서 전재 ....
'향 이야기'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도륭 고반여사 棋楠香 외 21종 (0) | 2014.11.21 |
---|---|
范成大 (0) | 2014.11.21 |
향도편 : 송인사예 - 분향 宋人四藝 - 焚香 (0) | 2014.11.21 |
명향보 (宋) 엽정규 찬 葉廷珪 撰 (0) | 2014.11.21 |
喜雨 / 奇大升(1527~1572) 조선조 성리학자 (0) | 2013.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