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丁谓的 茶书 茶诗

2018. 9. 7. 02:46차 이야기


北宋 丁谓的 茶书 茶诗

(2008-07-13 11:05: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北苑史话



北宋大臣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曾任饶州通判、三司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后为枢密使,迁平章事。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封晋国公。宋仁宗时为山陵使,后获罪被贬,以秘书监致仕。著有《丁谓集》等,均佚。宋太宗至道初(995)任福建转运使,到建安县北苑(在今福建省建瓯市)督造北苑贡茶,所创制的大龙凤团茶成为天下之最。这项创新与后来蔡襄创制的小龙凤团茶,促进了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两人在中国贡茶史上被称为“前丁后蔡”。

丁谓在总结北苑茶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北苑茶录》一书,此书亦名《建安茶录》《茶图》。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北宋诗人杨亿在杨文公谈苑·建州蜡茶》中说:“丁谓为《北苑茶录》三卷,备载造茶之法,今行于世”。蔡襄在《茶录》则说:“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未有闻。”由此可知,《茶图》的内容,仅在叙述茶焙的数目、所在地、器具图,以及采摘、焙制、上贡的经过等等。

可惜的是,丁谓的原书已佚,只能在其他茶书(《东溪试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事物纪原》中找到片段。如在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引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这段话指出,北苑凤凰山一带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生长。还有两条为:“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石乳(按茶名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这又高度评价了建安茶品——北苑茶、壑源茶在这种天时地利下生长,制成茶当然都是天下第一。而在北宋高承《事物纪原》一书中所引述的都在于证明建安县的制茶历史。如“(龙茶)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按公元977年),遣使造之,规取像类,以别庶饮。” “石乳,太宗皇帝至道二年(按公元996年)诏造也。”

书虽不存,但丁谓写的诗还在,现存与他督办北苑贡茶有关的诗有五首,分别为《咏茶》、《茶》、《以诗送宣赐进奉红绡封龙字茶与琏禅师》、《煎茶》、《北苑焙新茶并序》。特别是《北苑焙新茶并序》,被视为咏北苑贡茶的传世之作和赞歌。诗云:

北苑龙茶者,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宿叶寒犹在,茅芽冷未伸。茅茨溪口焙,篮笼雨中民。长疾勾萌并,开齐分两均。带烟蒸雀舌, 和露叠龙鳞。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缄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啜为灵药助,用与上樽亲。头进英华尽,初烹气味醇。细香胜却麝,线色过于筠。顾渚渐投木,宜都愧积薪。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诗中描写了北苑茶采摘、焙制、包装、运输、上贡、品尝的情景,赞美它是最佳的贡茶,是为福建增添光彩的“天产”。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评价说:“此诗叙贡茶颇为详尽,亦可见当时之事也。”更有价值的是诗前的序,为北苑茶事的辉煌历史作了铁证。序的全文如下:

“天下产茶者七十郡半,每岁入贡,皆以社前火前为名,悉无其实。惟建州出茶有焙,焙有三十六,三十六中惟北苑发早而味尤佳。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入贡。工甚大,造甚精,皆载于所撰《建安茶录》,仍作诗以大其事。”

这段话指出,建州36官焙,其中北苑龙焙生产的茶又早又好。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15,每天上千人采茶,花工大,制作精,而且在春社前用快马加急送到三千五百里外的京城开封。正因为能够如此,虽然建安比顾渚离开封更远,宋朝还是把修贡中心移到这里。

从以上事实可知,丁谓的茶书与茶诗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尽管丁谓的为人为官,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在茶事上,其作用仍要客观和辩证地予以评价。

 

附其他四首诗

咏茶》: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兴。萌芽先社雨,采掇带春冰。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烦襟时一啜,宁羡酒如渑。

《茶》:真上堪修贡,甘泉代饮醇。刘崐求癒疾,陆纳用延宾。顾渚传芳久,邕湖擅价新。唐贤经谱内,未识建溪春。

《以诗送宣赐进奉红绡封龙字茶与琏禅师》:密缄龙焙火前春,翠字红绡熨眼新。名品主高谁合得,双林树下上乘人。

《煎茶》:开缄试雨前,须汲远山泉。自绕风炉立,谁听石碾眠。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睡醒思满啜,吟困忆重煎。只此消尘虑,何须作酒仙。

200876 



北宋丁谓的茶书茶诗_富沙一叶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s/blo...    百度快照  





【茶文化趣史】丁谓《茶录》中茶的七种名称

  丁谓所著之《茶录》所记之事。多数于记载之事多为北苑茶事,其中说北苑之官焙、私焙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六座。。北苑茶产地在哪里呢?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武夷山,可见当时武夷山就盛产茶。那当时丁谓是如何区别这类茶的呢?


  第一种叫做白茶,民间非常看重,出产于近年,各个茶园茶焙经常会有生产。其产地既不论山川远近,其萌芽也不论社前或者社后。其芽叶像纸一样色泽鲜白,民间以茶中的祥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社前社后是指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


   第二种叫做柑叶茶,茶树高达一丈(约2-3米)有馀,直径七八寸,茶叶肥厚而圆润,形状像柑橘的叶子,其茶芽萌发出来就是肥乳,长二寸多(6-7cm),这是茶食之中的上品。(应是现在所称的乔木型茶树种


  第三种叫做早茶,也与柑橘的叶子相似,经常是在早春的时候萌芽,民间采制此茶作为试焙。(试茶的时候茶芽还没有完全生长完全,口感会有不及)


  第四种叫做细叶茶芽叶比柑橘叶子较细而且薄,茶树高者有五六尺,茶芽短小而不肥乳,如今生长在沙溪山中,因为土地贫瘠,生长也不茂盛。(应是现在所称的小乔木型茶树种。也可见土地肥沃对茶树生长很重要)



  第五种叫做稽茶,茶叶细嫩而厚密,茶芽则萌发较晚而青黄



  第六种叫做晚茶,大约是所谓的稽茶之类,萌芽比其他茶都玩,生于社火之后。(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


  第七种叫做丛茶,也叫做丛生茶,茶树高不过数尺,一年之间多次萌芽,贫民取之以牟利。(应是现在所称的灌木型茶树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茶文化趣史】丁谓茶录》中茶的七种名称_搜狐文化_搜狐网

www.sohu.com/a/1952576...   - 百度快照



解密宋代顶级茶:北苑贡茶

作者:雷杰龙  来源:《普洱》杂志  编辑:茶小乖  2016-05-11 15:55:20

解密宋代顶级茶:北苑贡茶


   前一篇文章《高大上的宋代制茶法》讲宋朝如何制茶,是以宋代的顶级茶——北苑贡茶为例来说的。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茶里的宋朝,几乎就是北苑茶里的宋朝,翻开宋朝的茶文献,满纸飘荡的几乎都是北苑茶的芳香。宋代是古代中国的茶盛时代,也是茶学勃兴时代,如果只从文献来看,宋代的茶和茶学,几乎就是北苑茶的天下。所以,有必要说说早已逝去的北苑茶,就像说说那个热兵器兴起之后早已逝去的武林。

     北苑茶虽然是宋朝统领天下的茶中之茶,可有趣的是,北苑茶为什么叫北苑茶,却连宋朝人自己也搞不太清楚。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时大力强化对今日福建省建瓯县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量、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高,并因此得到提拔,官运亨通。更重要的是他还撰写了宋朝第一部重要茶学著作《北苑茶录》,开创了宋代茶学研究的风气,成为宋朝茶学的先驱。

  可是,在这么一部重要著作里,丁谓却有一个无奈:他搞不清北苑茶为什么会叫北苑茶?他说:“北苑,里名也,今曰龙焙。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这是什么意思?丁谓是说,北苑,听说以前是个村庄的名字,可今日这个村庄却叫龙焙村(龙指皇帝,焙指烘焙,龙焙村就是指专为皇帝烘焙茶的村庄)。所谓苑,是指皇家的园林(如汉武帝的上林苑之类),该在皇城附近,可建州(今日建瓯县)却在天下州郡的东南偏僻一隅,却怎么会叫北苑呢?

……

丁谓的疑问,同是宋人的沈括做了回答。他在宋代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著作《梦溪笔谈》北苑茶”一条里说: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

……

沈括是宋代极富科学精神的学者型官员,他对北苑茶的见解值得充分重视,但他的回答依然有漏洞,因为他和丁谓一样,都忽视大宋建立之前的一个政权——闽国。

……

   只要留意闽国这个政权,北苑茶为什么叫北苑茶就一清二楚了。综合其他史料,可知建州建安凤凰山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先生考证,早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的历史。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蒸青茶过渡。


解密宋代顶级茶:北苑贡茶


   闽国的永隆五年,也是南唐的保大元年,对这一年的北苑茶《中国茶叶大辞典》一书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说: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王延政遣潘承佑主持北苑茶事。这也说明建州建安县凤凰山的“北苑”是生产贡茶的皇家茶苑无疑。对北苑为什么称作北苑这么简单的问题,丁谓沈括,以及其他宋代茶人竟然搞不清楚,胡乱解释,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从闽国龙启元年(933年)开始,福建建州建安县凤凰山茶苑便成为皇家茶苑了,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

北苑作为皇家茶苑在闽国一共存在了12年,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国主李璟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北苑归南唐。……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的感叹。

……

由于前人的铺垫,到了北宋熙宁、元丰、宣和年间,也就是北宋中后期,北苑茶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大文豪欧阳修就作诗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此时的“细色五纲”“龙团胜雪”恐怕比欧阳修写诗时传得更急。

至此,北苑茶以其皇家御焙的高贵地位和出产龙凤团茶制作之精、品质之高、包装之奢华、价值之昂贵(一饼价值高达四十缗,举世无双,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正是指此)……那么,黄金年代的北苑会是一幅什么景象呢?因为整个宋代的茶学基础几乎就是北苑茶,所以如今北苑茶如何精贵、在宫廷如何盛行、甚至如何制作等情景细节,在史料中都有大量记载。……根据有关史料和相关文物考古、田野调查,不难梳理北苑茶黄金年代里的繁荣景象。

……

所以,北苑茶存在的意义绝不仅只是为了宫廷,它精绝的品质、冠绝天下的名声,带动的是整个建安茶,它除了专供宋朝皇室享用之外,拉动的是整个建安茶产业,拉动的是依附于这个产业的广大民生。

……

北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廷御茶园,是宋代贡茶的制作中心,是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是宋代茶学的主基调,也是宋代茶最为华丽的形象广告,它拉动了整个宋朝茶产业,在世界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极大推动了世界茶产业的发展。

……

黄金时代的北苑茶,像一个黄金般的神话。可是,整个神话的破灭却也来得无比迅速,它破灭的方式,有点像北宋的突然死亡法……

……

   但北苑虽尽废而团茶并未尽废。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后,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有更长的生命力,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


解密宋代顶级茶:北苑贡茶


   北苑尽废,一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中国许多事业的衰落似乎都可和这两句话扯上关系)导致北苑遭到破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中国饮茶方式的发展,使散茶取代了饼茶传统榨、蒸、捣、末之饼茶而非今日散茶压制之饼茶)……宋代的北苑饼茶和冲点,是茶品和饮用方式中的贵族和艺术。但贵族、高度艺术化的方式有个致命的缺点——远离平民化。

而大面积的平民化,是世界史发展的宏大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故此,平民化的皇帝朱元璋登基,废龙团凤饼,北苑尽废,或许并不仅只是一个巧合,它背后,该有更为深厚广大的因缘。

可平民,也需有贵族的精神,艺术的精神,这样的平民,才是大写的平民,有内在尊严和优雅的平民。在这个意义上,逝去的北苑或许不该完全逝去,至少,北苑里曾有的贵族精神、艺术精神不该逝去。

或许,这才是我们今日追忆北苑的因由。《逝去的北苑》,全文详见2016年4月刊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微号: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北苑 贡茶 茶叶

上一篇:技艺不死,传承不熄,易武永存
下一篇:北宋米芾《道林帖》:传世名帖中的“茶”



解密宋代顶级茶:北苑贡茶【图】_说茶网www.ishuocha.com

www.ishuocha.com/lishi...   百度快照






丁谓 | 宋朝第一等人,制茶、建筑、蹴鞠,样样精通

宋朝是一个茶香弥漫的时代

茶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

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连皇帝都有关于茶学的作品

对茶的关注空前提高

茶既可是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

又可成为平民百姓的解渴饮品

茶完成了由小众向大众的转变

每个朝代都有各自朝代的名茶

宋代最贵重的茶当属龙凤团茶

欧阳修《归田录》中有赞道

“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

说到龙凤团茶,就不得不提及两人

一个是丁谓,一个是蔡襄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丁谓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任参知政事(次相)

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谓作诗写文,琴棋书画统统不在话下

四肢也不简单,在蹴鞠场上那是健步如飞

你以为这些就完了吗?不!

真正厉害的是,他还是一位建筑大师

在中国建筑史上就留有他的著名案例——丁谓造宫



祥符二年四月二十六日,玉清宫开始修建

北宋令三司使丁谓指挥建造

建造这座空前奢华的宫殿

材料的获取运送到宫殿建成后废料的运出

务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耗时

丁谓却想出了个“一举三得”的方案

从城外汴水向施工地点挖深沟

一来挖出的土可做烧砖用料

二来引水入沟方便运送物资

三来完工后的废料填回沟内,既省时又省力

把原本十五年的工期缩短到了七年

这怎么看,丁谓都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但不幸的是

这样一名宰相在后世史官眼里

竟被判入奸臣之列

号称北宋“五鬼”之首

不禁在想,丁谓到底干了多么丧心病狂的事

细翻他的过往

不过是些溜须拍马,懂讨皇帝欢心之事

虽然他人品和为人之道颇受争议

但在宋茶发展史上却有不少成就

《宋史》记载

丁谓在出任福建转运使

就向宋真宗赵恒上书

茶盐专卖制度进行了一波利弊分析

成功引起了宋真宗的注意

很快就获得了“福建转运使”之职

咸平年间,他开始北苑龙凤茶的进御工作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龙凤团茶”名声大噪



  丁谓到任之后,不畏辛劳,亲力亲为

穿梭于凤凰山密林森野之中,监督茶农

每年制作大龙凤茶各二斤

每斤八饼,作为贡茶

“社前十日即采茶,日数千工聚而造之,即入贡”

丁谓紧抓“早、快、新”三大要求

从采茶到入贡,前后不过十余日

那个年代的交通状况

达到这样的程度实属不易

丁谓的精心管理下

龙凤茶品质不断臻美

制茶技艺精益求精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茶技术

在此过程中

丁谓对自己的观想进行了一番梳理总结

撰写出了记录北苑茶事的著作《北苑茶录》



《北苑茶录》共有三卷,虽已失传

但可从后人书中记载获取一些信息

《郡斋读书志》卷一二记有

“监督州吏,创造规模,精致严谨。

录其团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方式。”

蔡襄《茶录》

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

我们可以知道,《北苑茶录》

是一本图文并茂且记录了北苑贡茶采造的书

虽没有完整流传,但对后世影响依然重要

许多宋代茶学研究开始跟风

围绕建安茶的茶学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

《北苑茶录》的出现可谓是宋代茶学的奠基之作

古往今来,所谓的历史人物

总是被固定且夸张的

标以忠、奸、善、恶的字眼

丁谓奸佞与否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妄断

但他在宋代茶学上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朱自振 沈冬梅 增勤 编著;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沈冬梅

图片来源: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