예기비(禮器碑)

2016. 1. 31. 04:13글씨쓰기



      



      [lǐ qì bēi]  

礼器碑

编辑 锁定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全    称
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别    称
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
朝    代
东汉
立碑地
山东曲阜孔庙

概述编辑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
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

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
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碑阳内容

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以尊孔心。念圣歴世,礼乐陵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法旧不烦,备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

敬咏其德,尊琦大人之意,卓尔之思,乃共立表石,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什言教,后制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干元以来,三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圣人不世,期五百载。三阳吐图,二阴出谶,制作之义,以俟知奥。于穆韩君,独见天意,复圣二族,卓越绝思。修造礼乐,胡辇器用,存古旧宇,殷勤宅庙,朝车威熹,出诚造更,漆不水解,工不争贾。深除玄污,水通四注。礼器升堂,天雨降澍。百姓欣和,举国蒙庆。神灵佑诚,谒敬之报。天与厥福,永享牟寿。上极华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铭,与干运耀。长期荡荡,于盛复授。赫赫罔穷,声垂亿载。
韩明府名敕字叔节
颍川长社王玄君真二百。河东大阳西门俭元节二百。故琢郡大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会稽大守鲁傅世起千。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故从事鲁张嵩眇高五百。相主簿鲁薛陶元方三百。

相史鲁周干伯德三百。

碑阴内容

曲成侯王暠二百。辽西阳乐张普仲坚二百。河南成皋苏汉明二百,其人处士。河南雒阳种亮奉高五百。故兖州从事任城吕育季华三千。故下邳令东平陆王褒文博千。故颍阳令文阳鲍宫元威千。河南雒阳李申伯百。赵国邯郸宋 元世二百。彭城广戚姜寻子长二百。平原乐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湿阴马瑶元冀二百。彭城龚治世平二百。泰山鲍丹汉公二百。京兆刘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内温朱熊伯珍五百。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从事蕃加进子高千。河间束州齐伯宣二百。陈国苦虞崇伯宗二百。颍川长社季孟三百。汝南宋公国陈汉方二百。山阳南平阳陈汉甫二百。任城番君举二百。任城王子松二百。任城谢伯威二百。任城高伯世二百。相主簿薛曹访济兴三百。相中贼史薛虞韶兴公二百。薛弓奉高二百。相史卞吕松□远百。驺韦伯卿二百。处士鲁刘静子着千。故从事鲁王陵少初二百。故督邮鲁开辉景高二百。鲁曹悝初孙二百。鲁刘元达二百。故督邮鲁赵辉彦台二百。郎中鲁孔宙季将千。御史鲁孔翊元世千。大尉掾鲁孔凯仲弟千。鲁孔曜仲雅二百。鲁孔仪甫二百。处士鲁孔方广率千。鲁孔巡伯男二百。文阳蒋元道二百。鲁孔宪仲则百。文阳王逸文豫二百。尚书侍郎鲁孔彪元上三千。鲁孔汛汉光二百。南阳宛张光仲孝二百。守庙百石鲁孔恢圣文千。褒成侯鲁孔建寿千。河南雒阳王敬子慎二百。故从事鲁孔树君德千。鲁孔朝升高二百。鲁石子重二百。行义掾鲁弓如叔都二百。鲁刘仲俊二百。北海剧袁隆展世百。鲁夏侯庐头二百。鲁周房伯台百。

碑右侧

山阳瑕丘九百元台三百。齐国广张建平二百,其人处士。上党长子杨万子三百。处士鲁孔征子举二百。鲁徐伯贤二百。鲁刘圣长二百。河南偃师胥邻通国三百。河南平阴樊文高二百。河东临汾敬信子直千。河南洛阳左叔虞二百。东郡武阳董元厚二百。东郡武阳桓仲豫二百。泰山巨平韦仲元二百。蕃王狼子二百。泰山费淳于邻季遗二百。故安德侯相彭城刘彪伯存五百。故平陵令鲁麃恢元世五百。

碑左侧

东海傅河东临汾敬谦字季松千。时令汉中南郑赵宣子字子雅,故丞魏令河南京丁 叔举五百。左尉北海剧赵福字仁直五百。右尉九江浚遒唐安季兴五百。司徒掾鲁巢寿文后三百。河南匽师度征汉贤二百。南阳平氏王自子尤二百。相守史薛王芳伯道三百。鲁孔建寿二百。相行义史文阳公百,辉世平百。鲁傅兖子豫二百。任城亢父治真百。鲁孙殷三百。鲁孔昭叔祖百。卞庐城子二百。

艺术风格编辑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
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章法墨色编辑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如果我们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恰在此时笔端乏墨,那么,不妨可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一根线条。虽然作为这一根线条的临摹,由于用笔变化而遗失了原貌,但从碑刻到墨书,因这一点形的失去而使整个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补充,也不悖书法中所谓“遗形取神”这一原理。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点画介绍编辑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点画的写法:

平画

如图一“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注意在《礼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提笔右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笔压住,使线条浑圆有力。

竖画

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图二“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

折法

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在《礼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几种:
(1)如图三中的“恩”字,折画是用实势,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换向后再写竖画。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锋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2)如图三中“见”字,上半部的折画是在横画后,利用手腕内钩将笔势换向,与平画的上凸相协调,且折后下行的竖画与下部撇、捺相呼应,使整个字在乎正中富有变化。
(3)如图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画,折法是提笔另写竖画,然仍有笔锋的牵丝相连。
(4)如图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画,在书写时已分成两画,但却形断而势连,极富韵味。

波画

《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图四中“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人乎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

撇法

《礼器碑》中撇画的变化比波画要多,人形有态上有长有短,从用笔上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顿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图一中“大”字的撇,在竖画到弯处时笔锋转向逆行,收笔处是回锋实收。收笔时毛笔在空中向外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使撇端不露锋芒,与撇画起笔处相呼应。“文”字的撇法是过程中笔锋逐渐转成逆势,到收笔处停顿向上方提笔。“人”字的撇,收笔时中锋顺势出锋,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笔势趋平,收笔处与“大”字撇尾有相同之处。

捺法

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如图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浑厚雄沉。下笔时让笔锋吸饮墨汁,力贯笔尖,由轻至重。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弯钩

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图三“污”、“孔”、“敬”、“抒”字。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转笔

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如图一“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点画

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结字特征编辑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老成持重 之大成。
要掌握《礼器碑》的结字特征,首先要了解隶书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
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图一“立”、“之”、“君”、“迟”等字。但是,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如图二中“画”、“真”、“育”、“台”等字。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字立形,灵活处理。
对《礼器碑》中——些充满奇气、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如图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怀抱一柱;“阳”字,左右拉开距离,又互相牵引,“易”的下部几乎成横势,在险境中保持均衡;“粮”字,左右犹如一对运动的舞蹈演员,悉心相应。再如图四中“君”字,第一笔横画和最末一笔横画用弧形构成,其间各横或收或放,都与这上下两笔相协调。尤其是至碑阴部分,笔势变化更是飞扬激荡,临习者更应细心加以分辨比较。
另外,像图四中“君,、“曰”,图五中“百”、“孔”,图六“圣”字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复出现时,每字的结体却无一重复,字的点画形态各有变化,不能不让人叹服书写者的功力。无怪乎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评此碑时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
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作品鉴赏编辑

此碑历宋认为是汉隶的极致,精妙峻逸。其笔法大都承接青铜器之特色,有钢筋铁骨之称,为历来书家所陶醉,影响极大。郭宗昌《金石史》称:“其字画之好,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构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
此碑的用笔最为瘦硬,纵横的笔画,意如刀刻,尖锋入笔,逆入平出,行笔如锋入骨肉之隙,锋正力强,入骨也深。收笔茫提而复,骨峻气瘪。方圆并用,变化妙在笔端。有的笔画虽细如毫发,但筋骨具备,意如金针横纸,圆润之气,在于微妙之间。波磔之笔,笔毫则尽力开展,先作重按,然从侧面腾跳而起,笔力劲险,其锋不可轻犯。然后帽一千字的骨力全盘托出。转折变化丰富,或提笔暗过,意如折叶,如“龙”字;或提笔反折而下,如“目”字;或用断笔,得凌空直落之势,如“复”字;或提笔向上,然后反折而下,如“沼”字;或折后作向势,如“皇”字;或折后作背势。如“霜”字等。莫不合其惰性。正如清人王朝《虚闻题跋》中说:“隶法双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从碑的结体上看,以取横势为主,上下精而密,左石疏得垩灵,其中波磔之笔最有特色。结体大都呈梯形状,有的结体甚正,时而峻其一角,平中求奇,纵横开展。沉著明丽,从容正色。其中碑阴碑侧更为疏放欹侧,修短大小,变化更为丰富,与碑阳的气息梢有不同。天性真率.用笔极为放逸,字体时扁时长,情趣生动。王澍《虚舟题跋》:“此碑书有五节,体凡八变,碑文矜练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无美不备。铭文则矜意稍鲜,清超绝尘,几欲笔不著纸。文后九人韩敕大书姓字,文如薤叶,独为矜重;后八人比于铭文,无复矜意,而清圆超妙,动手自然,碑阴与文后八人,风韵略似,而天机浮动。一正一偏,往往于无意之中,触处生妙;至两侧而笔益纵绝矣,左侧逾时复作,别开一境,笔茧栅纵而清圆超妙,员纵不逾矩……[1] 

图书信息编辑

书 名: 礼器碑
作 者:古吴轩出版社编
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11-1
ISBN: 9787 8073 33883
开本: 16开
定价: 12.00 元

内容简介编辑

《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礼器碑》,《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等内容。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1.    周志高主编;赵伟平等撰稿.中国历代书法精品100幅赏析 .济南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1-22页




器碑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礼器碑_百度图片   image.baidu.com  - 查看全部94,130张图片




 秦汉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怎样临习《礼器碑》
作者:闻毅先


  《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汉隶巾较为规范,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山林《韩敕碑》、《韩明府修孔庙碑》,系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所刻,原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乐庑。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载“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二寸,碑阳正文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右侧4列,列4行;左侧3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等事。碑阴及两侧刻资助立碑人姓名及钱数。碑字完整.为研究汉隶艺术的重要资料。

  一、《礼器碑》的艺术风格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砷》、《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厂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二、《礼器碑》的点画特点及其写法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点画的写法:

  1.平画
  如图一“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注意在《礼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提笔右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笔压住,使线条浑圆有力。
  2.竖画
  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图二“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
  3.折法
  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在《礼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几种:
  (1)如图三中的“恩”字,折画是用实势,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换向后再写竖画。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锋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2)如图三中“见”字,上半部的折画是在横画后,利用手腕内钩将笔势换向,与平画的上凸相协调,且折后下行的竖画与下部撇、捺相呼应,使整个字在乎正中富有变化。
  (3)如图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画,折法是提笔另写竖画,然仍有笔锋的牵丝相连。
  (4)如图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画,在书写时已分成两画,但却形断而势连,极富韵味。
  4.波画
  《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图四中“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人乎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

    5.撇法
  《礼器碑》中撇画的变化比波画要多,人形有态上有长有短,从用笔上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顿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图一中“大”字的撇,在竖画到弯处时笔锋转向逆行,收笔处是回锋实收。收笔时毛笔在空中向外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使撇端不露锋芒,与撇画起笔处相呼应。“文”字的撇法是过程中笔锋逐渐转成逆势,到收笔处停顿向上方提笔。“人”字的撇,收笔时中锋顺势出锋,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笔势趋平,收笔处与“大”字撇尾有相同之处。
  6.捺法
  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如图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浑厚雄沉。下笔时让笔锋吸饮墨汁,力贯笔尖,由轻至重。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7.弯钩
  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图三“污”、“孔”、“敬”、“抒”字。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8.转笔
  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如图一“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9.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三、《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 之大成。
  要掌握《礼器碑》的结字特征,首先要了解隶书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
    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图一“立”、“之”、“君”、“迟”等字。但是,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如图二中“画”、“真”、“育”、“台”等字。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字立形,灵活处理。
  对《礼器碑》中——些充满奇气、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如图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怀抱一柱;“阳”字,左右拉开距离,又互相牵引,“易”的下部几乎成横势,在险境中保持均衡;“粮”字,左右犹如一对运动的舞蹈演员,悉心相应。再如图四中“君”字,第一笔横画和最末一笔横画用弧形构成,其间各横或收或放,都与这上下两笔相协调。尤其是至碑阴部分,笔势变化更是飞扬激荡,临习者更应细心加以分辨比较。
  另外,像图四中“君,、“曰”,图五中“百”、“孔”,图六“圣”字等相同的字,在同一碑中重复出现时,每字的结体却无一重复,字的点画形态各有变化,不能不让人叹服书写者的功力。无怪乎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评此碑时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
  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四、《礼器碑》的章法与墨色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如果我们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恰在此时笔端乏墨,那么,不妨可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一根线条。虽然作为这一根线条的临摹,由于用笔变化而遗失了原貌,但从碑刻到墨书,因这一点形的失去而使整个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补充,也不悖书法中所谓“遗形取神”这一原理。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五、临习注意事项
  1.认真读帖。在临习《礼器碑》之前,应先通读浏览一遍,以领会其神韵,风格与特点,这就是所谓“读帖”。特别要注意碑阳与碑阴在风格特征上的差异,注意每个字点画的长短、粗细、轻重、向背、转折及结构的疏密、参差等。这样,在临习时就容易得其法度,写出《礼器碑》的韵味来。
  2.线条挺健。线条纤细却极富力感是《礼器碑》的一大特色。在临习时要注意宇的线条排列和粗细变化,找出字与字之间的共性、个性和起承关系,利用提、按、顿、挫等用笔手法以及行笔或畅或
涩的时间把握,使线条产生弹性,使力量得以强化。
  3.讲究笔力。从笔法上看,《礼器碑》笔法丰富,方圆并用。即使同样的方笔或圆笔,也有虚实不同,切人点不同等因素存在。因此,临习时一要选择笔锋好的毛笔,二要握住毛笔的上半部,让毛笔既要提得起,又能压得下,使线条形成轻重对比。临习此碑,可较好地锻炼用宅能力。此外,线条,结体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悉心领会此碑透溢的灵气,感受它的神采,




首页 | 收藏本站 | 书法简史 | 书法欣赏 | 书法理论 | 篆刻欣赏 | 书法入门 | 书法百科 | 书法字典 | 网站地图
   







예서(隸書)의 종류 | 서예

limho 2014.04.28 14:14
http://blog.daum.net/kimkyoc/1276               
         


1. 예서(隸書)의 종류

   예서는 크게 두가지로 나누어 볼 수 있는데, 秦隸(진예)인 古隸(고예)와 漢隸(한예)인 八分(팔분)이 바로 그것이며, 그 차이는 波法(파법)에 있다. 

◆가. 고예 : 篆(전)이 隸(예)로 변화하는 과도기적 특징을 나타내는데, 小篆(소전)보다 곡선이 적고 획이 간결하지만, 소전처럼 좌우대칭이며 팔분처럼 편평하지는 않지만 그렇다고 소전처럼 장방형도 아니다. 

◆나. 팔분 : 고예를 미화하기 위하여 횡힉의 종부를 누르고 힘차게 삐치는 것이 波(파)인데, 이것이 있는 것을 팔분이라고 한다.  八字分背라고도 하는데 팔자처럼 좌우로 삐치기 때문에 이러한 이름이 붙여졌다고 한다.  팔분은 전한 무렵부터 사용되었으며, 그 말엽부터 후한에 걸쳐 성행하여 숱한 석각이 건립되어 황금시대를 이루었다. 



2. 漢隸(한예)의 종류 

예서를 배울 때 첫째 한예에서 그 자료를 얻어야 한다. 한예의 원탁을 입수 하기는 매우 어려운 일이겠지만, 근래에 와서는 사진판 또는 체본용 법첩으로 만들어진 것이 많이 나와있기 때문에 그다지 불편하지 아니할 것이다.  이러한 한예는 보통 3가지 종류로 나눌 수 있다. 

流麗形(유려형): 예기비, 을영비, 사신비, 조전비 

方整形(방정형): 북해상경군비, 장천비 

奇古形(기고형): 서협송, 하승비 

※작성시대별로 나열하여 보면 다음과 같다. 

      1) 乙瑛碑 (永興元年,153) 

      2) 禮器碑 (永壽二年,155) 

      3) 鄭固碑 (延熹元年,158) 

      4) 封龍山頌 (延熹7年,164) 

      5) 孔宙碑 (延熹8年,165) 

      6) 史晨碑 (建寧2年,16 

  ※ 이중 예서로 유명한 書跡(서적)을 살펴보면 다음과 같다. 


◆예기비(禮器碑) 



   전체의 이름은 [노상한칙조공묘예기비(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로 漢나라  영수2년(156년)에 세워졌으며, 서기156년에 출토되었는데 曲阜(곡부)의 공자무덤 내부에 있다. 보존 상태가  아주 좋다. 서법이 가늘면서도 강하고 웅건하며 단정하고, 아름다우면서도 표일한 맛이 있고, 용필은 방필과 원필을 겸하였기 때문에 섬세하고 아름다운 맛이 있으면서도 두텁다. 자체는 납작한 것, 장방형, 아래위가 긴 것 등이 어우러져 있고, 필획이 수경하며 파책이 잘 발달되어 있다. 특히 비음(碑陰)과 비측(碑側)에 씌어진 글씨는 더욱  방자하면서도 기이하여 역대 한예의 모범이 되었다. 

  예기비가 건립된 후한시대는 중국 서예사상 가장 建碑가 성행한 시대였다. 淸代의 금석학자인 翁方綱(옹방강)은 '한의 예서는 예기비로서 제일로 친다'고 단언하였다.  예기비는 .  자체는 옆으로 길고, 필획이  瘦勁(수경)하여 힘있고 波(파)이한데, 한비이나 여러 가지 體勢(체세)가 나타나므로 여러사람이 나누어 썼다는 이야기도 있다.   한비중 가장 근엄하고 가장 품위있는 글씨로서,  精妙(정묘). 有神(유신)하고 評正(평정)하며, 獲(획)이 생동하는 것 같다.  예기비 문자의 비범함에 대해서 明代의 郭宗昌(곽종창)은 다음과 같이 말하고 있다.    "그 자획의 훌륭함은 붓으로 쓴 것도 아니고 손으로 쓴 것도 아니다. 우아하기로는 그 이상의 것은 없다.  이것은 바로 신조에 의해 이루어진 것으로서 보통 인간이 쓴 것이 아니다." 라고.  예기비는 비의 측면에 글자가 있고, 모든 기술적이 면을 종합하여 완성된 최고의 걸작으로, 무궁한 획의 변화는 가없는 맛을 주며 강조된 파책에 예기비의 특징이 있고 ,종획에서 중후함과 안정감을 느낄 수 있다.  또한 방정, 준엄한 느낌을 준다.  새김도 훌륭하고 글자의 수도 많아 습자본으로 알맞다. 

◆사신비(史晨碑) 



  사신비는 하나이나 양면에 글을 새겼기 때문에 이를 또한 [사신전후비(史晨前後碑)]라고도 한다. [전비]는 169년에 썼으며, [후비]는 168년에  썼으나 모두가 한 사람의 손으로 이루어졌다. 史晨碑는 魯國의 相인 史晨이 孔廟의 제사를 성대히 행하였다는 것을 기념하기 위하여 刻한 것이다.   

  前碑라는 것은 중앙정부의 尙書에게 올린 상소문을 刻한 것으로 거기에 공자를 찬양한 銘文을 썼다.  이 前碑의 碑陰에 後碑가 刻되어 있어  묘제를 성대히 행하였다는 것을 밝혔다. 

  그러므로 史晨碑를 "魯相史晨饗孔廟碑"로 표현하기도 한다.  前碑는 17행, 1행 36자, 後碑는 14행, 1행 36자로 刻되어있다. 

  이 碑의 서법은 八分隷 가운데 있어 비교적 담백하며 순탄한 것이다.  따라서 특히 힘 준데도 없고 平淡한 것이나 그러면서도 波法이 지극히 충실하여 조금도 위태스러운 데가 없는 결구법을 나타내고 있다.  그리고 어딘가 조용한 氣味를 풍겨 호홉이 긴 자태를 보여주는 것 같다.  말하자면 지극히 평범한 사람같은 느낌을 준다고 할 수 있다.  이와같이 奇도 폼도 없다는 것이 현대인에게 영합하지 않을지도 모르나 漢隷의 여러것을 배워가는 中, 史晨의 평담한 맛에 자연히 마음이 끌릴 것이다. 

  공자묘에 있으며, 자체는 납작하며 파책은 수렴되어 있다. 결체는 아름답고 긴밀하면서도 법도가 삼엄하다. 예법이 가장 정중하게 내재된 비로서 범본이며, 청나라 전예의 중흥조인 등석여가 이 사신에 뿌리를 내리고 있음은 유명한 사실이다. 

◆을영비(乙瑛碑) 



   乙瑛碑는 영흥원년(서기 153년)에 세워진 것으로 곡부의 공자묘에 있으며 18행 매행 40자로 되어있다.  내용은 공자묘에 百石卒史를 둔 유래와 당시의 상소문의 형식을 나타내어 문헌상으로도 중요하고 乙瑛은 雄古를 나타낸다. 전체의 이름은 [노상을영치공묘백석졸사비(魯相乙瑛置功廟百錫卒史碑)로, 서법이 단정하고 근엄한 가운데 질탕하고 붓을 꺾어서 누른 필치가 드러나며, 용필은 방필과 원필을 결합시켜 굵고 가는 획을 서로 섞었으며, 파책의 꼬리 부분은 항상 크게 삐쳐서 응축되면서도 표일하고 웅건하면서도 소박한 맛을 나게 하였다.乙瑛碑는 八分隷法의 정통으로 꼽혀 가장 특색있다고 한다.  그 이유를 살펴보건대 우선 結構가 튼튼하여 규모가 크게 보인다.  一見 平凡한 姿態이지만 실제로 붓을 잡고 임서하여 보면 그 波法에 있어서도 힘이 들어있고 소박함을 풍기면서도 내실한 맛이 있어 孔宙碑와 같이 화려하지 않다. 또 一字와 같은 橫書의 서법에 있어서도 충분히 붓을 沈潛시켜 輕浮하다는 느낌을 주지 않고 충실한 力感이 넘친다.  또 大字에 있어서는 좌우의 비낌에서 좌측 비낌은 말단까지 힘이 있고 그 힘을 그대로 우측비낌까지 移行시켜 좌우의 균형미를 남김없이 발휘하고 있다.  대체로 보아 이 碑의 점획은 豊하나 鈍重하게 보이지 않는다.  결구도 橫長한 形으로는 돼있지만 그것이 曺全碑같이 심하지 않으므로 流媚하게 흐르지 않는다.  말하자면 건강한 느낌을 풍긴다.  字形크기도 이 碑만큼 적당한 것이 없다. 

◆조전비(曹全碑) 

  예서의 用筆結體의 특징을 유감없이 발휘하고 있는 것  중 첫째가는 것이 조전비이다. 전체의 이름은 [합양령조전비(哈陽嶺曹全碑)]로, 서기 185년에 세워졌으나 명나라 때, 처음으로 출토되어 현재는 서안의 비림에 있다. 글씨는 수려하면서도 골력이 있고, 용필은 화창하여 마치 행운유수와 같으며, 풍신(風神)이 뛰어난 작품이다. 결체는 납작하며, 필획이 섬세하며 파책이 날아 춤추는 듯한데 그 염미(姸美)함은 어느 것도 따르지 못한다. 한예 중에서 원필의 아름다움을 갖운 전형적인 작품이다. 

  明代에 세워졌으며, 서기 185년에 哈陽에서 출토되었다.  결체는 역시 옆으로 납작하고, 필획이 섬세하여 파가 飛舞(비무)하며, 柔美(유미)하면서도 麗(려)한 풍격을 顯露(현로)하고 싶다.  全然(전연) 풍화작용을 받지 않았고, 刻法(각법)이 대단히 정밀했기 때문에 진책을 보는 것과 같이 필로를 잘 알 수 있으며, 木簡(목간)은 요컨대 일상의 용건을 충족하는 문서가 많다.    조전비의 서법은 삼백년을 지배하는 법칙을 그림을 그리듯이 표현하고 있다. 그러나 眞蹟(진적)이 아니라는 흠은 면치 못한다. 그래서 木簡(나무판 글씨)을 되돌아 보게 된 것이다.  그리고 그 비에 새겨진 글씨는 字劃(자획)이 完好(완호)하고 형태가 매우 아름다울 뿐 아니라 筆力(필력)이 경건하다. 



◆장천비(張遷碑) 



  장천비는 조전비와 더불어 後漢時代의 最後를 장식하는 일품이다.  전체의 이름은 [곡성장탕음령장군표송(谷城長蕩陰令張君標頌)]이며, 서기 186년에 무염에 세워졌으마 명말에 출토되었는데, 현재는 태안의 대묘(岱廟)에 있다. 서법이 순박하고 두터우면서도  강하고, 아름다우며 방정하면서도 변화가 많다. 비음은 특히 감미로워 한예의 웅건한  방필의 전형을 이루고 있다. 자체는 정방형에 가까우며 필획도 평정(平正)하다. 

  그 字體(자체)는 방형이고, 필획이 평정하여 파세를 극히 收斂(수렴)하였으며, 高長(고장)한 字(자)들이 많은 편이다.  장천비는 소박성을 잃지 않는, 점과 획, 다부진 方形(방형)의 구성, 거기에 너무 표정을 나타내지 않으려 하는 듯한 원시적인 풍모에 일층 매력을 느끼게 한다. 

장천비는 다른 漢碑에 비하여 어딘가 굳세고  투박함을 느낄 수 있다.  이것이 바로 장천비의 독특한 맛이다.  한편, 파세를 가지지 않게 한 가로획 등은 세태의 변화를 부여하지 않고 긋는다.  그것이 도리어 효과적으로 소박한 맛을 내고 있다.   요컨대 기교를 부리지 않고 運筆한 것이 현대적인 우리들에게는 매력적인 것이다.   말하자면 건강하고 남성적인 서법으로 일관해 있다고 보여진다.  그리고 장천비는 전서이면서 다분히 예서적이다.  따라서 전서와 같은 圓味나 건강을 나타내지 않고 펑퍼짐하고 자연스럽게 문자를 배합하고 있다.   




◆서협송 



  서기 71년 甘肅(감숙) 成縣(성현)의 摩崖(마애)上에 새겼다.  한비에서는 대체로 글쓴이를 밝히지 않지만, 이것은 비의 끝에 '仇靖(구정)'이라는 글쓴이의 이름이 쓰여져 있는 것이 특색이다. 

자체는 方整(방정)하고 問架(문가)가 평온하며 大字(대자)이나, 결체에서 긴밀을 잃지 않았는데 필세가 온후하여 순박하면서도 자연스럽다.  예기비의 정술된 결체나 팔분예법의 아름다움은 없지만, 소박하고 야성미가 많고 결체는 널찍하고 퍽 힘찬 書(서)이다.  漢隸(한예)중 刻(각)이 아주 잘 되고 용필도 명쾌하여 예서 입문서로 적당하다.   사물에 동하지 않고 유유한 모습에 이상한 매력이 있다 



◆석문송 

  이것은 後漢(후한) 제일의 걸작이라 할 수 있으며, 소박한 서풍을 가지며 예기비, 조전비와는 반대로 예서의 법에 얽매이지 않는 자연스러움이 있다. 




◆孔宙碑 

  예서의 옆으로 뻗는 필세는 자형까지를 퍼지게 하고있다.  이 작품은 그 극단에 가까운 작품이며 그러한 세력에 쫓으면서 규격에 벗어나지 않고 옆으로 쭉쭉 뻗쳐 쓰고 있다.  이 비석은 머리부분이 둥근 圓首비석의 대표적인 것으로 머리에 무지개 모양의 홈이 패었다. 

  이를 暈이라 하며 漢碑에만 보이는 특유의 것으로 3-4개가 대각선으로 달리고 있다.  비석머리에 題字를 篆額이라 하며 보통 전서로 쓰여진다. 



◆封龍山頌 

  漢代의 예서는 온화하게 흐르는 파세 때문에 때로 여성적인 미태 같은 것을 느끼게 하지만 이 비석은 한인의 호방한 일면을 보여주는 걸작이다.  큰 붓으로 여유있게 쓰고 있다. 



◆張壽殘碑 

  비석의 글자는 반드시 씌어진 대로 조각되지는 않는다.  때로는 개념적인 필세가 덧붙여 새겨지고 때로는 筆意를 무시해버리는 단순화가 행해지기도 한다. 

  이 비석에는 두 가지 다 나타나고 있다. 오른쪽이 왼쪽보다 조금 내려 쓴 글자가 있다.  이는 파세에 영향을 받은 한대의 예서, 그 결체의 특징으로 이와 반대로 되면 당인의 예서와 같이 해서 시대의 냄새가 풍긴다. 



◆廣開土大王碑 

  고구려 장수왕 2년(414년)에 세워진,동양에서 가장 큰 비석이다.  높이가 6미터가 넘고 넓이가 1.5미터가 넘는 자연석이다.  전면에 44행,41자,한 자의 크기는 12 평방센티미터쯤으로 1800자에 이르는 많은 문자를 새겼다.우리 민족의 서적중 最古의 것으로 중국 奉天省의 東岡碑石街元來庭에 있다. 

중국식과 다른 비석의 형식도 그러하거니와 소박장엄한 古隷體의 書는 고구려인의 독립자존의 정신이 잘 나타나 있다.

         



blog.daum.net/kimkyoc/1276   림호의 블로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