보이차에서 고차수의 정의 /취산 최정순님

2013. 5. 28. 12:11차 이야기

 

 

 

 

무지막지하게 비싼 차가 분명해 보입니다.

대한민국의 시간당 최저임금이 6,000원에도 미치지 못하기에

70여 시간(9일 동안)을 벌어 한푼 쓰지 않고 바꿔야 구할 수 있는차...ㅎㅎ

 

그렇기 때문에

이런 현상이 벌어지는 이유를 침착하게 분석해볼 필요가 있습니다.

 

중국의 차 가격 기준은 채엽의 차엽으로 시작이 됩니다.

1. 인민정부 지정 보호수(학계에서 조사된 600년 이상 야생 고차수)

2. 야생 고차수.(200-500년 사이의 산림중 차수 이지만 학계에서 인정받지 못한 차나무) 

3. 재배형 고차수.

4. 고차수 생태차

5. 청나라 시대에 조성된 대차수

6. 조상대대로 물려 받은 집 근처 대차수.

7. 마을 공동으로 관리하는 200년 이상의 대차수

8. 문화혁명 이전에 조성된 재배차.

9. 1970년 이후 조성된 재배차.

 

1970년 이후 식재된 운항7호 부터 운항 16호 품종으로 제다되는 보이차는 9번에 속합니다.

 

★ 2001년 쯤 철없는 한국인들이 고차수라며 차값을 뻥튀기 하고

    맹해현팔공리공업지구( 勐海县八公里工业园区)에 있던

    남??다창(차창의 실명을 공개 하지는 않겠습니다) 이라는

    차창에서 야생 고차수라며 재배차를 대량 만들어 한국 시장에 판매 했습니다.

    2007년까지 이윤을 남기고

    다른 주자가 바톤 터치...ㅎㅎㅎ

 

★  맹해현 광아다업유한공사(勐海县广雅茶业有限公司)를 운영하는 사람은

     오주 육보다창(梧州市六堡茶厂)의 설립자로 광서성의 저명한 차인 입니다.

     1-2년 동안 위의 사람!

     한국의 유능한 사기꾼으로 부터 자본 비례 유통의 비법(?)을 전수 받은 셈이 됩니다.

    

     2010년 코엑스의 차 박람회 참가를 계기로

     사기꾼 기질이 있는 한국인과 진실한 한국인의 차이를 배우고 가기도 했습니다....ㅎㅎㅎ

     수업료 또한 톡톡하게 지불한 셈이지요...ㅎㅎ

 

★  2012년 의 광아다업유한공사(勐海县广雅茶业有限公司)는

     중국시장에서 환골탈태(換骨奪胎)의 모습을 보였습니다만 차값이 너무 비싼 것에

     나도 놀라고 있습니다.  근거가 되는 "청나라 시대 이전에 조성된 대차수"의 차청 이란 점을

     이해 한다고 하더라도 너무 가격이 과격해 보입니다...ㅎㅎ

 

★  맛과 향기가 좋은 보이차 신제품을 만들때 마다  중국내 보이차 시장에 소개하는 노력은

     대단해 보입니다만 ...

     실거래 평균 가격은 대략 800 위안 정도가 적당해 보입니다....

     나의 기준 임을 이해 바랍니다...ㅎㅎ

    

  

●  참고로 사진을 첨부 하지만 이틀 뒤 이글을 삭제 함을 이해 바랍니다.

 

 

광아다업유한공사(勐海县广雅茶业有限公司)의 신제품 설명회.

우리나라의 들차회 처럼 SNS, 블로거, 차인들을 초청하는 행사.

 

 

 

위의 행사에서 시음 한  2011년 이무기념병.

 

 

 

 

    

 

     ● 고차수 라는 정의는 중앙인민정부가 위탁한 연구기관의 조사보고서를 토대로

         식물학계와 각 성의 인민위원회의 추인으로  결정된 차수(茶树)에만 적용되는 단어 이며

         차 상인들이 사용하는 "고차수" 용어와는 다릅니다. 그렇기 때문에

         1997년 고차수 조사 보고서를 첨부 합니다.

         중국어를 잘 아는 사람은 복사해서 사용하기 바랍니다.

         중국이란 나라는 논문에도 영문표기를 절대로 하지 않는 이상한 고집이 있으므로

         표기된 영문은

         일본, 인도, 싱가폴, 한국의 재해석 영문임을 미리 밝혀둡니다.

        

         고차원조사현황(古茶园调查情况)은  2005년 10월 5일 재조사로 변경된 자료를 인용

         했으므로 유의 하기 바랍니다.

         고차수 차나무의 품종 명칭은 식물학 분류법을 기준 으로 표시.

 

▶경홍시고차수자원조사보고서 (景洪市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

    1997.10.26. -2004년 5월 10일  운남성농업과학원,중앙인민정부농림과학원 공동 학술조사-

 

摸清全州境内现存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品种、种植历史及生长等情况,搞清古茶树资源家底,为依法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重塑古茶乡普洱茶金字品牌,发拙和弘扬独特而深邃的普洱茶文化、民族茶文化,促进茶叶产业提升,再造古茶乡西双版纳的茶业辉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按照州人民政府的部署,自2004年3月23日起,州农业局、州茶业协会负责组织普查队分三个小组,开展了西双版纳茶叶产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项目最多、时间最长的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全州古茶树普查培训动员会”一结束,由国营大渡岗茶场副场长、高级农艺师组长吕尔贤,景洪市农业局长岩叫、州农业局种植科科长刀军华任副组长,有省茶叶种研所、市农业局植保、土肥、多经等部门茶叶、农科人员和州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日报》主任记者赵汝碧等组成的普查小组,迅即讨论、制定了普查计划,着手进行普查必需的资料、信息及工具、物资的准备工作。从4月1日至5月1日,在古茶区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体普查人员不辞辛劳,爬山涉水,深入各座古茶山、古茶园实地考察,采集相关数据、标本,通过1个月连续作战的努力,完成了景洪市辖区古茶树、古茶园资源的野外普查工作。接着又用一周时间,进行了资料整理、汇总,编写出了《景洪市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初稿。

 

 

  一、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首府及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跨东经100°25′至101°31′,北纬21°27′至22°36′之间,东邻江城县、勐腊县,西接澜沧县、勐海县,北连思茅市,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紧邻老挝,泰国。

景洪市东西横距98公里,南北纵距112公里,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入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城区海拔552.7米。境内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共有江河71条,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在景洪市内流程158公里,并由西北向东南穿越景洪城。

 

    景洪,属热带和南亚热气候,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静风少寒,基本无霜,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时。

    辖6乡6镇、一个街道办事处,共有93个村民委员会(社区),738个自然村。辖区有5个县级国营农场和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7万人,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居住着傣、哈尼、基诺、拉祜、布朗、瑶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67%,傣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傣族多居坝区,其他民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3人。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是景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已建成橡胶、茶叶、砂仁、香料、水果等生产基地。其中,茶叶作为景洪市传统的特色产业,也是一项传统的出口产业,到2003年末,种植面积98922亩,总产量达4999吨,茶叶生产已由单一品种向多种茶类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二、普查的基本情况

 

     普查组在初步了解、收集各乡镇有关古茶树、古茶园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实地深入到勐龙、基诺山、景讷、勐旺、景洪等乡镇,到村寨中走访村干部及村中老人,了解各地古茶树的具体分布情况、种茶历史、种茶民族及茶叶加工方法、饮用方法等等;请向导引路徒步到分布有古茶树、古茶园的茶山、混交林区,实地察看古茶园生态环境及古茶树生长,细致观察古茶树上的附生、寄生植物及病虫为害情况,测量古茶园的地理位置,对古茶园面积、古茶树密度进行测算,对有代表性单株古茶树的基围、干围、树幅、树高、分枝等进行测量,对古茶树树龄、品种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别,采集古茶园土样及古茶树枝叶标本,并对古茶树、古茶园及有关村寨等情况进行拍照。同时,向各地群众宣传保护古茶树、古茶园及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古茶树、古茶园现状

 

    通过对第一手普查资料的整理,比照乡镇原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是,景洪市辖区共有百年以上古茶园8214亩,主要分布在基诺山、勐龙两个乡镇,勐旺乡、景讷乡及景洪镇也有零星分布。

    基诺山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是中外驰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一度繁荣兴盛,此后虽逐渐衰落,但茶叶一直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至今仍保存有古茶园2900亩,主要集中在亚诺、茨通老寨等地。亚诺古茶园是保存面积最大的一片混林古茶园,总面积1800亩,大部分处在高大乔木之下,古茶园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但树势苍老,产量不高。茨通老寨虽有800多亩古茶园,但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且分片分散在高山丛林中,给保护和利用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勐龙镇有古茶园5170亩,其中,勐宋村有古茶园3670亩,其总体生态环境优越,长势较强,茶叶产量也较高,但也有部分地块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古茶树日渐衰弱的状况。勐伞老寨古茶园虽有700多亩,但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茶园生态环境也较差,茶树树势衰老,茶叶产量低,班飘村怕冷古茶园有800多亩,茶园生态环境与茶树长势一般,但由于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古茶树没能有效利用,甚至存在砍伐现象。景洪镇纳版河村阿麻老寨也有100亩古茶园,但村民没能有效利用,茶园内已定植橡胶。

另外,勐旺乡有两棵古茶树单株较有价值,一棵位于科联村龙潭山,有近500年树龄;一棵是原姑娘寨的"孔明茶",有近300年树龄。这两棵古茶树均处在荒山坡上,生态环境较差,有被损伤的危险,需重点保护。

 

 

四、基诺山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自然地理条件

    基诺山基诺民族乡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周边与景洪市的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海拔在1691米—575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8—20℃。年平均日照时数1852小时,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太阳总辐射量5596兆焦耳/平方米,昼夜温差在12℃左右。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业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境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适宜种植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古茶园土壤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概况

    基诺乡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2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60人,非农业人口1161人,基诺族占总人口的95%。全乡土地面积62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8.6万亩,国有林44.7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7%,森林覆盖率67%;是勐养、勐罕等乡镇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全乡固定耕地面积3.6万亩,水田0.62万亩,95%以上的土地坡度在 2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纯山区农业乡,主要产业以粮、茶、沙仁、橡胶、大牲畜养殖为主,全乡粮豆面积30669亩,全年粮豆总产5345600公斤,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沙仁、橡胶为主,据统计全乡茶叶面积10199亩,其中古茶园面积2900多亩,新式台地茶园面积7299亩,采茶面积9260亩,今年新开垦备耕植茶台地面积1897亩,茶叶产业开发势头较强。2003年全乡干毛茶总产量309.9吨,单量在33.4公斤,茶叶经济收奴收入240余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00余元。

 

3、普查工作情况

    景洪普查组一行7人于4月7日到基诺乡对该乡的古茶树、古茶园进行科学的实地全面普查。该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这次实地普查工作,召集有关知情人了解情况,并向普查组介绍了该乡古茶的分布情况,安排乡政府有关人员配合普查组进行开展普查工作。

    普查组首先了解收集有关基诺乡古茶园、古茶树的情况资料,并实地深入到村寨走访村干部及村中老人,了解古茶树的具体分布、种植历史及茶叶加工方法、饮用习俗等。请向导带领深入到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地进行实地察看,观察了解古茶树的生长情况、古茶园的生态环境、古茶树上的附生、寄生植物及病虫为害情况。对古茶园的地理位置,古茶树干围、树幅、分枝等进行测量,对古茶树树龄、品种进初步分析和鉴别,采集古茶园土样及枝叶标本,并对古茶树、古茶园及村寨的外观进行拍照等资料收集。

 

4、基诺古茶树资源现状

    基诺山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据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六大古茶山的攸乐同知,并建立了拥有五百兵丁的驻防地。

 

(1)、古茶园面积:基诺乡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由于传统刀耕火种的农耕习俗,至今大部份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通过普查测量,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

    亚诺古茶园为大面积混杂林茶园,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总面积为1800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在50—120厘米之间,主干胸围在30—80厘米之间,树高2—3米,树冠直径在1.5—3米之间,每亩密度100株左右。古茶树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该村古茶园年产青毛茶28吨左右,有两个加工车间,主要通过自然发酵加工普洱茶。

    司土老寨为清朝雍正年间普洱府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游击及五百兵丁的驻防地。现有多片混林古茶园,共有800多亩,海拔在1100—1300米之间,茶树密度每亩100株左右,但古茶树多为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老桩基部已长成老疙瘩,显得特别苍老。老桩上长着十多枝小分枝,株高为3.3米,树冠直径2.3米,树龄估计有400—500年之间。该村仅有一家青毛茶加工作坊。

据说,石嘴老寨在清朝曾出产普洱贡茶,但现在仅保存有古茶园80多亩,海拔在1100—1200米之间,且都是经过砍伐后重新萌发长大的茶园,这些古茶树基部围粗在30—70厘米之间,树高2.1米,树冠直径2.5米,每亩密度在200株左右,树龄估计在200—250年之间,这些古茶树主要采制加工晒青毛茶。

么卓、巴飘两村有220亩左右野生状态的古茶树,海拔在1100—1250米之间,原为人工栽培,但现在已无人管理利用,隐藏在密林颧木丛中。茶树基部围粗30—138厘米,主干胸围20—90厘米,高3—13.5米,树冠直径2—7米之间,每亩茶树密度40株左右,树龄据该村老人讲估计在150年左右。

 

(2)、古茶类型:经过对基诺乡亚诺、司土老寨、石嘴老寨、么桌、巴飘五个村的实地普查来看,该乡的古茶树、古茶园大部份为林茶混交林,经初步分折判断,认为基诺古茶树属云南大叶茶种,从叶型上分为:长叶型和椭圆型两种;从芽叶上分为红梗绿芽和绿梗绿芽两种;另外在亚诺和么桌的古茶园中还发现有比大叶种稍小一点的中叶型茶种。

 

(3)、茶园土壤类型;基诺乡古茶园都在海拔1100—1500米之间,海拔高差变化不大,土壤差也不大,一般都处在砖红壤和红壤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较高,有机质含量高。是发展有机和生态茶园最为理想的地方。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对古茶树的价值认识不足,随意乱砍伐,严重的影响了古茶树生长及古茶园的面积稳定,不利于古茶园保护和发展。

(2)、农民群众对古生态茶园缺乏保护意识,随意砍伐园中植被,严重破坏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使古茶园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

(3)、古茶树采摘不当,春茶采摘常抹去老叶或折枝采茶,严重损伤古茶树的生长发肓,易导致古茶树遭受病虫伤害而死亡。

(4)、老茶树青毛茶的加工采取家庭式的作坊生产,不仅规模小且加工质量差,加工附加值低,销售价格低,浪费了古茶树茶叶原料。   

(5)、加工设施简陋,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技术不规范,品质差,产品难上档次。

 


五、勐龙镇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勐龙镇位于东经100°25′57″~100°49′12″,北纬21°27′54″~21°41′45″,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全镇土地面积583.2平方公里,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辖勐宋、曼伞、班飘、陆拉等12个村民委员会,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

    勐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4℃,年平均降雨量1362毫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自然生长和繁育。

 

    根据前期收集的信息,普查组于2004年4月1-3日对勐龙镇古茶树、古茶园资源进行了普查,通过走访村干部及村中老人,再实地到古茶园进行观察、测量,基本掌握了勐龙古茶园的分布情况、面积、培育历史、生产状况及保护利用状况等等。

勐龙古茶园共5170亩,分布在勐宋、曼伞、班飘三个村委会,古茶树鲜叶主要用于加工晒青毛茶,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勐龙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勐龙古茶园的培育历史应在100-300年间。

 

 

1、勐宋古茶园

 

    勐宋村委会位于东经100°35′,北纬21°35′,是哈尼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中,大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6个寨子为僾尼人,阿克、丫口两个寨子为阿克人。这些哈尼族主要是从勐海南糯山搬迁而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全村8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各个寨子的古茶园又多穿插、交织在一起,大小共有9个片区,总面积3670亩,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第一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山坡,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1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38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56米,主干胸围0.33米,树高3.58米,树幅3.03×2.42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实属于栽培型的普洱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茶园据当地人回忆已有100年历史。

 

    第二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青蛙池至阿妈央一带,海拔1605米,有坡地混林茶园6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47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32米,距地面0.10米形成三分枝,围粗分别为0.60米、0.42米、0.36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野茶,品种归属尚待鉴定,其利用历史已有200年。这些茶树生长势强,分枝多而密,树幅宽大,产量较高。毛茶由福建茶商收购,据说福建有些地方的人偏爱这种苦茶。

 

    第三片区位于勐宋村口公路上方茶叶初制所周围,海拔1600米,有缓坡茶园400亩,分属于曼加角、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41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9米,距地面0.10米形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0.90米、0.61米,树高5.4米,树幅6.2×5.4米,部分分枝已半枯。这片古茶园属于普洱茶种,培育历史据村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分析,应在200年左右。但茶园内高大乔木较少,且邻近公路,茶园生态环境较差。

 

    第四片区位于曼卖窑村附近池潭边,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250亩,分属于曼卖窑和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3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茶树位于大路边菜地内,其基部围粗0.90米,主干胸围0.80米,最低分枝距地面2.2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树势较弱。这片茶园古茶树上有较多的苔藓、兰科等附生植物,茶树树势普遍较弱,有的茶树枝干砍伐较严重,虽有采摘利用,但产量较低。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五片区位于曼窝科后山大茶山,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是勐宋最大的一片连片古茶园,分属于曼窝科、曼加角、曼卖窑、曼加干边、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在这株古茶树附近有两个僾尼族妇女在采茶,其中一个78岁的老人向我们口述了父子联名的僾尼族世系共13代,第一代开始种茶,按平均每代20年计,已有260年。这片古茶园茶树生长势较强,生态环境也较好,单产较高。

 

    第六片区位于勐宋坝子对面的那曲努把,海拔165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350亩,主要属于大寨、曼加干边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1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最低分枝0.80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茶树树势中等,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七片区位于勐宋水库两旁茂密的森林中,海拔1650米,共有坡地茶园250亩,属于曼卖窑、大寨两个寨子。茶树密度每亩80株,品种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75米,主干胸围0.64米,树高2.85米,树幅2.04×1.75米,茶园培育历史已有100多年。

 

    第八片区为阿克村茶园。海拔1680米,共有古茶园15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第九片区为丫口村茶园,海拔1700米,共有古茶园7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工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式以泡饮为主,部分村寨老人保留有煮饮的传统。

 

 

2、曼伞古茶园

 

    曼伞老寨位于东经100°37′,北纬21°38′,地处勐龙至勐宋公路边,海拔1251米,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后山,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总面积700多亩,为老寨、新赛所共有。古茶树多为主干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次生枝,茶树密度为每亩95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古茶树树势衰老,主干已有部分枯朽。这片古茶园属普洱茶种,原为坡地混林茶园,但现在靠近村寨的一部分已改为梯地,且茶园内原有的高大乔木已遭砍伐,古茶树的生长明显衰弱。这片古茶园的历史,据该村布朗族所言是其先民种植,我们走访了一个10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她说她父母从外地迁来时就已有茶树了。该村缅寺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布朗族因有缅寺而从各地搬迁而来。因此,结合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的历史来分析,曼伞古茶园的历史应在200-300年间。曼伞无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产量较低。曼伞布朗族喜爱饮茶,甚至百岁老人亦离不开茶。茶以泡饮为主。

 

 

3、班飘村怕冷古茶园

 

    班飘村委会怕冷老寨(一队)位于东经100°32′,北纬21°53′,海拔1335米,亦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一侧山坡及山谷内,茶园土壤为砖红壤,茶园内有一些高大乔木,甚至还有多株巨大的榕树。茶园总面积达800亩,为怕冷一队、二队、三队三个布朗族寨子所共有。茶树密度为每亩85株,其中最大一株位于老寨缅寺下方,与高大的榕树和菠萝蜜树相邻。这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15米,距地面0.2米形成3分枝,围粗分别为0.80米、0.64米、0.55米、树高3.7米,树幅4.7×4.4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枯老中空。古茶园培育历史据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是他爷爷那一代人所种植,距今有150年左右。怕冷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晒青毛茶,产量较低。饮茶方式亦以泡饮为主。

 

 

六、勐旺乡古茶树、古茶园调查

 

1、基本情况

 

(1)、地理自然条件。勐旺乡位于位于景洪市东北部,东径101°18′12″~101°30′30″,北纬22°41′45″~22°34′30″,东西宽38公里,南北长33.8公里,土地面积766平方公里,北与思茅接壤,东隔小黑江与江城为邻,西与本市普文镇相邻,南以补远江为界与勐腊县相望。属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9℃~19.7℃,年降雨量在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占降雨量85%。土壤属砖红壤、红壤,土质肥沃、土层深厚,PH值在5~5.5之间。

(2)、经济概况。全乡辖补远、大坪展、瑶加、勐旺4个村委会,总人口数为12653人,其中农业人口11860人,粮食、茶叶、甘蔗、大牲畜养殖是全乡的主要产业,全乡粮食总产量712万公斤,人均占粮食601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7元,农业生产总值1282万元。全乡共有茶地23550亩,已投产11186亩,茶叶总产值1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1%。

 

 

2、古茶树调查情况

 

    勐旺乡过去是普洱、思茅进入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的必经之地,根据景洪普查小组的普查计划,4月21日,一行6人由大渡岗茶场吕尔贤副场长带队到达勐旺乡,开展古茶树的普查工作。

 

(1)、到达乡政府驻地,立即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由组长把这次古茶树普查的任务、目的和意义作了详尽地汇报,乡党委政府根据普查任务和要求,立即召开了会议并安排马副书记、岩副乡长及知情人配合普查组进行调查,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2)、勐旺乡的茶马驿道,是历史上内地通往滇南几大茶山的主要通道。历史记载“道光十六年建立永安桥于大河,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又由思茅修砌石路至茶山内,二次工用共万有余金....”,全程8站,共470华里,路面用青石铺筑,西双版纳境内约200余华里。

勐旺乡补远村委会柯连村等地,时断时续地保存有大青石铺设的茶马驿道,这条蜿蜒于群山之间的驿道,缓坡处铺成斜面,陡坡坎筑成台阶,宽度3尺至5尺之间,青幽幽的石板清晰可见,大小相间依然整整齐齐严严实实,偶尔可见被驮牛、驮马反复踩踏留下的石坑。据当地88岁老人介绍,我们所见的这段驿道,十几年前还是一整段,是因近十几年来建学校和私人建房,大家都到这条驿道上来取石板,都拣大块的石板挖,有些石板一块就铺一个台阶,雨水冲刷坍塌就把那些路段掩埋了。

 

 

(3)、古茶树现状

 

    古茶树面积:勐旺乡以补远江为界与六大茶山之一的勐腊县象明乡相望,两地居民长期以来互通往来,经济、文化相互影响,茶叶也曾是勐旺乡当地居民换取商贾商货的主要交换物之一。但几经苍桑变故及人为刀耕火种毁坏,仅存20余亩零星分散茶树,其中除柯连龙巴山20亩基本连片外,其余茶树均为零星分散于树林、沟箐间,多则100余株,少则单株生存,这些古茶长期以来均无人管理,从不采收。

 

    古茶树分布、类型及生长情况:通过对科联村龙巴山、龙潭山、老许河(原姑娘寨)等地考察,这几个地方均有人工栽培野生状态的大茶树,生长年限100至500年不等,分布于密林丛中,山箐沟间,与树林混杂。经初步判断,这些大茶树大都是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变种;树型多为小乔木(也有乔木型);叶型有卵圆型和椭圆形两种;叶质厚而脆。

 

    这些茶树生长于森林中,土壤肥沃,周围自然植被丰富适宜茶树生长,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不受人为、牲畜破坏,树势强壮,树干基围65~164厘米不等,高矮错落有致,最高一棵达15米。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株被当地人称为“孔明茶”的古茶树,为灌木型小叶种,曾历经多次山火、人为砍伐及牛马践踏而不死,根盘围粗125厘米,上有10多枝分枝,无明显主干,树高1.4米,树冠直径1.3米,生长于灌木、杂草中,土质为砖红壤与风化石层,长势较弱,根据其根盘、生长环境及有关传说来推断,应有数百年了,但由于牲畜破坏、人为不爱护,百年茶树越显苍桑、衰老,如再不加以保护,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永远离我们而去。

 

 

3、存在的问题

 

  (1)、对历史古迹宣传、重视不够,造成茶马驿道损坏严重;

  (2)、茶马古道破坏严重,当地农民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挖取驿道青石板条;

  (3)、乱砍伐古茶树,不注意保护;

  (4)、在古茶树周围放牧牛、马,任牛马践踏古茶树,取食周围杂草,破坏生态环境,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5)、对古茶树只采不管和掠夺性采摘,利用不合理。

 

 

七、景洪镇古茶园调查

 

1、基本情况

 

    景洪镇系指原允景洪镇与原嘎栋乡合并后组建的新景洪镇,于2002年成立。位于景洪市西南部,东连勐罕镇,南接嘎洒镇;西与勐海县格朗和乡、勐宋乡毗邻;北以澜沧江为界与勐养镇隔河相望;乡政府驻昆洛公路边718千米处,距景洪城4公里。海拔570米,全镇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724.5米,最低海拔536米,平均海拔1130。25米。年平均温度21.3℃。全镇辖曼沙、曼迈、曼点、纳版、曼戈播、曼外、曼戈龙7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镇内居住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民族。全镇总人口18727人,其中农业人口18077人。景洪镇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特产橡胶、热带水果。2003年,全乡有耕地面积54071亩,其中水田11900亩。粮食播种面积33572亩,总产量8704.14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81千克;全镇茶叶面积3385亩。农业总产值28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

 

 

2、古茶园调查情况

 

    4月29日,据景洪镇乡镇企业办的同志提供的信息,在纳版河自然保护区内有一片古茶园。5月1日由大渡岗茶场副场长吕尔贤组织景洪普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景洪镇纳版河自然保护村阿麻老寨,进行古茶园普查工作。

通过普查小组实地考查测量,阿麻老寨拉扁河现存古茶园100余亩,海拔887米,属人工栽培管理状态的古茶园,茶树密度每亩110株,管理良好树势强壮,基部围粗80厘米,老桩高30厘米,整株茶树高2.5米,枝叶茂密,树冠直径2.8米,这些茶树树林估计在200年左右。茶叶加工为手工晒青,平均亩产干毛茶25公斤。

经我们初步判断,这些茶树属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变种,小乔木型,叶椭圆渐尖多茸毛,叶质较脆。茶地土壤属黄壤类型,土质较肥沃。2003年,在古茶园内已套种橡胶,周围植被以杂草为主。

 

 

3、存在的问题

 

(1)、对古茶园中的植被乱伐,破坏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易引发病虫害。

(2)、古茶园内套种橡胶,苗期与茶树争夺肥力,影响茶叶品质,成林后将给古茶园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3)、加工技术不规范,品质差,产品难上档次。

(4)、茶叶加工不卫生,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八、景讷、大渡岗乡古茶园情况

 

    景讷乡弯角山村有古茶树4亩,海拔在1230~1240米之间,为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管理较好长势较旺盛,周围植被以竹为主。基部围粗在40~60厘米之间,主干胸围攻在30~53厘米之间,树高在1.5~4米之间,树冠直径在1 5~4.5米之间,种植密度每亩161株。这片古茶树最早是一张姓人家所种植,树龄根径根据村寨历史分析,估计在100年左右。

    经判断这些古茶树为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变种,树型为小乔木型,树姿开张,分枝较密。茶地土壤属红壤类型,养分一般。

大渡岗乡大干坝、攀枝花等地据说也有大茶树,但我们前往普查时,大干坝只发现有几十株较细小的茶树,虽为野生状态,但估计与20多年前伐木工的活动有关。攀枝花一带的大茶树由于栽种砂仁等原因而遭砍伐,现也仅有一些树龄不长的小茶树。

 

 

九、景洪古茶树简介

 

  1、茨通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位于基诺山乡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树型小乔木,属砍伐后重新萌发的古茶树,基部老桩高0.4 米,围粗1.10 米,老桩表面长满了树疙瘩,显得特别苍老。老桩上有10多支分枝,整株古茶树高3.3米,树幅2.3×2米。叶长椭圆形,长宽15.5×6.0厘米,叶脉10-12对,叶水平状着生,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细锐,叶质厚、硬、脆,芽叶色泽绿,茸毛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500多年。

 

2、亚诺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基诺山乡亚诺寨后山,海拔137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基部围粗1.18米,主干胸围0.60米,树高2.98米,树幅2.6×2.4米,最低分枝0.5米,分枝密。叶倒卵圆形,长宽11.3×4.9厘米,叶脉10-12对,叶面微隆,叶身平,叶质厚、硬,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色泽紫红,茸毛多。适制普洱茶。树龄300多年。

 

3、勐宋阿妈央古茶树Ⅰ:俗名苦茶,学名不详。位于勐龙镇勐宋树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海拔1605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最低分枝0.1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0.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6.5厘米,叶脉9-12对,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适制普洱茶、绿茶。树龄200多年。

 

4、勐宋阿妈央古茶树Ⅱ:俗名苦茶,学名不详。位于勐龙镇勐宋村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海拔160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01米,树高4.15米,树幅6.5×6.2米,最低分枝0.15米,一级分枝围粗0.50米,分枝密,长势强。叶卵圆形,长宽15.6×7厘米,叶脉9-11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色泽嫩绿,有细茸毛。适制普洱茶、绿茶。树龄200多年。

 

5、勐宋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位于勐龙镇勐宋树曼家坡坎后山青蛙池,海拔1615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分枝较多,长势一般。叶椭圆形,长宽14.2×5.4厘米,叶脉8-10对,叶面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适制普洱茶、绿茶。树龄200多年。

 

6、勐宋曼加角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口初制所旁,海拔160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0.92米,主干胸围0.68米,树高5.55米,树幅4.4×4.1米,最低分枝1.8米,分枝中等,长势一般。叶椭圆形,长宽13.9×5.9厘米,叶脉12-15对,叶面微隆,叶质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密,芽叶色泽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200多年。

 

7、勐宋曼卖窑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曼卖窑池潭边菜地内,海拔160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0.9米,主干胸围0.8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最低分枝2.2米,分枝少,长势弱。树龄200多年。

 

8、勐宋千亩大茶山古茶树Ⅰ: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下,海拔168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树高6米,树幅5.2×4.1米,最低分枝0.3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6.8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200--300年。

 

9、勐宋千亩大茶山古茶树Ⅱ: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海拔178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68米,树高5.8米,树幅6×5.5米,距地面0.61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8米、0.65米,分枝密、长势强。树龄300多年。

 

10、勐宋千亩大茶山古茶树Ⅲ: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海拔175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距地面0.2 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树龄300多年。

 

11、勐宋那曲努吧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勐宋村勐宋坝子对面山坡上,海拔1650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最低分枝0.8米,分枝中等,长势一般。叶椭圆形,长宽12.6×5.6厘米,叶脉9-11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尖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200多年。

 

12、曼伞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曼伞老寨后山,海拔125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0.8米,主干胸围0.8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最低分枝0.5米,分枝稀,树势老弱。叶卵圆形,叶宽12.8×6.5厘米,叶脉9-11对,叶面微隆,叶质厚、脆,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200—300年。

 

13、怕冷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勐龙镇班飘村怕冷老寨旁缅寺下,海拔1335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15米,树遍3.7米,树幅4.7×4.4米,距地面0.2主形成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64米、0.55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半枯,树势偏弱,叶椭圆形,长宽14.6×6.7厘米,叶脉9-12对,叶面隆起,叶质厚、硬、脆,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芽叶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200年。

 

14、勐旺科联古茶树:(品种似台湾金萱,有待进一步鉴定),位于勐旺乡科联村小学后面龙潭山箐沟边,海拔1230米,树型小乔木,属砍伐后重新萌发的古茶树,基部老桩高0.72米,围粗1.64米,主干胸围1.6米,老桩上枝叶茂密,整株古茶树高4.15米,树幅3.4×3.1米,分枝密,长势较强。叶卵圆形,长宽9.5×4.8厘米,叶脉9-10对,叶面平,叶质厚脆,叶色绿,叶尖渐尖,叶齿钝,近叶柄无齿,芽叶嫩绿,有茸毛。适制绿茶。树龄近500年。

 

15、勐旺“孔明茶”:(小叶种,具体品种不详)位于勐旺乡养殖场(原姑娘寨址)后山以灌木、杂草为主的山坡上,海拔1530米,茶树为灌木型小叶种,根盘围粗1.25米,上有10多枝分枝,无明显主干,树高1.4米,树幅1.3×1.2米。树龄约300年。

 

16、景洪阿麻老寨古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景洪镇纳版河村阿麻老寨,海拔88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0.8米,树高2.5 米,树幅2.8×2.7米,最低分枝0.3 米。分枝密,长势好,叶椭圆形,长宽16.7×6.96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厚,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叶齿细密,芽叶嫩绿,茸毛较多。适制普洱茶、红、绿茶。树龄约200年。

 

 

十、主要存在问题和建议

 

    在普查过程中,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对古茶树的品种只能作初步的鉴定。对古茶树树龄只能根据树体状况、古茶树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世系、有关传说来作出大概的估计。在收集古茶树信息方面也有可能存在一些欠缺,以后若有新发现古茶树、古茶园的信息,当进行补充普查。另一方面,各地对古茶树、古茶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地方还存在砍伐古茶树的情况。部分古茶园内、古茶园附近的高大乔本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古茶园缺乏必要的遮荫保护,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古茶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建 议

1、尽快制定出台《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及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市(县)、乡(镇)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有关村寨应制定村规民约,依照法规和乡规民约,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族茶农实施古茶树的保护。

2、保护范围包括:古茶树、古茶园及茶马古道、古桥、古镇、古茶庄、有关古石碑等茶文化遗产,也包括古茶树、古茶园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环境。

3、市、县、乡、镇农业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兼管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工作,有关村寨应安排青壮人员定期(每月一次)巡查保护。

4、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指导茶农合理的利用古茶园,严禁强采、砍伐和迁移。对于较为古老、衰弱或稀有种质的古茶树,应以重点保护。

5、保护古茶树古茶园原生环境,尽量避免人为的破坏,避免不必要的改造和建设。

6、设立全州古茶树古茶园及茶文化遗产保护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员由政府部门、科研部门、生产部门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每年一次对全州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7、在保护和改善古茶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和经济结构合理的生态普洱茶区,整合州、市内的茶叶科研、加工力量,实行多形式多方面的联合、合作,引进省内外资金、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研发、生产名特优普洱茶和绿茶等品牌茶叶产品,把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做大我市的茶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