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词

2017. 10. 27. 01:18율려 이야기



       bù xū cí]  



步虚词

(曲调行腔)

编辑 锁定


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



作品名称
步虚词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处
《乐府诗集》
文学体裁
乐府文学


   道教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1]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 文学



步虚词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






步虚词十九首原文


玉简真人降,金书道箓通。烟霞方蔽日,云雨已生风。四极威仪异,三天使命同。那将人世恋,不去上清宫。羽驾正翩翩,云鸿最自然。霞冠将月晓,珠珮与星连。镂玉留新诀,雕金得旧编。不知飞鸾鹤,更有几人仙。上帝求仙使,真符取玉郎。三才闲布象,二景郁生光。骑吏排龙虎,笙歌走凤凰。天高人不见,暗入白云乡。鸾鹤共裴回,仙官使者催。香花三洞启,风雨百神来。凤篆文初定,龙泥印已开。何须生羽翼,始得上瑶台。羽节忽排烟,苏君已得仙。命风驱日月,缩地走山川。几处留丹灶,何时种玉田。一朝骑白虎,直上紫微天。静发降灵香,思神意智长。虎存时促步,龙想更成章。扣齿风雷响,挑灯日月光。仙云在何处,仿佛满空堂。几度游三洞,何方召百神。风云皆守一,龙虎亦全真。执节仙童小,烧香玉女春。应须绝岩内,委曲问皇人。上法杳无营,玄修似有情。道宫琼作想,真帝玉为名。召岳驰旌节,驱雷发吏兵。云车降何处,斋室有仙卿。羽卫一何鲜,香云起暮烟。方朝太素帝,更向玉清天。凤曲凝犹吹,龙骖俨欲前。真文几时降,知在永和年。大道何年学,真符此日催。还持金作印,未要玉为台。羽节分明授,霞衣整顿裁。应缘五云使,教上列仙来。独自授金书,萧条咏紫虚。龙行还当马,云起自成车。九转风烟合,千年井灶馀。参差从太一,寿等混元初。道学已通神,香花会女真。霞床珠斗帐,金荐玉舆轮。一室心偏静,三天夜正春。灵官竟谁降,仙相有夫人。上界有黄房,仙家道路长。神来知位次,乐变叶宫商。竞把琉璃盏,都倾白玉浆。霞衣最芬馥,苏合是灵香。珠佩紫霞缨,夫人会八灵。太霄犹有观,绝宅岂无形。暮雨裴回降,仙歌宛转听。谁逢玉妃辇,应检九真经。西海辞金母,东方拜木公。云行疑带雨,星步欲凌风。羽袖挥丹凤,霞巾曳彩虹。飘飖九霄外,下视望仙宫。玉树杂金花,天河织女家。月邀丹凤舄,风送紫鸾车。雾縠笼绡带,云屏列锦霞。瑶台千万里,不觉往来赊。舞凤凌天出,歌麟入夜听。云容衣眇眇,风韵曲泠泠。扣齿端金简,焚香检玉经。仙宫知不远,只近太微星。紫府与玄洲,谁来物外游。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金化颜应驻,云飞鬓不秋。仍闻碧海上,更用玉为楼。辔鹤复骖鸾,全家去不难。鸡声随羽化,犬影入云看。酿玉当成酒,烧金且转丹。何妨五色绶,次第给仙官。



步虚词 十九首 





步虚词十首

编辑 锁定

   步虚词十首,唐,吴筠著。吴筠,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
作品名称
步虚词十首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    者
吴筠

步虚词十首作品简介

编辑
诗词名:步虚词十首
作者:吴筠
朝代:唐

步虚词十首作品原文

编辑
众仙仰灵范肃驾朝神宗。金景相照曜,逶迤升太空。
七玄已高飞,火炼生珠宫。余庆逮天壤,平和王道融。
八威清游气,十绝舞祥风。使我跻阳源,其来自阴功。
逍遥太霞上,真鉴靡不通。
逸辔紫清,乘光迈奔电。阆风隔三天,俯视犹可见。
玉闼敞朗,琼林郁葱蒨。自非挺金骨,焉得谐夙愿。
真朋何森森,合景恣游宴。良会忘淹留,千龄才一眄。
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玄中有至乐,淡泊终无为。但与正真友,飘飖散遨嬉
禀化凝正气,炼形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协自然。
帝一集绛宫,流光出丹玄。元英与桃君,朗咏长生篇。
六府焕明霞,百关罗紫烟。飙车涉寥廓,靡靡乘景迁。
不觉云路远,斯须游万天。
扶桑诞初景,羽盖凌晨霞。倏欻造西域,嬉游金母家。
碧津湛洪源,灼烁敷荷花。煌煌青琳宫,粲粲列玉华。
真气溢绛府,自然思无邪。俯矜区中士,夭浊良可嗟。
琼台劫万仞,孤映大罗表。常有三素云,凝光自飞绕。
羽幢明霞,升降何缥缈。鸾凤吹雅音,栖翔绛林标。
玉虚无昼夜,灵景何皎皎。一睹太上京,方知众天小。
灼灼青华林,灵风琼柯。三光无冬春,一气清且和。
回首迩结灵,倾眸亲曜罗。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绵绵庆不极,谁谓椿龄多。
高情无侈靡,遇物生华光。至乐无箫歌,金玉音琅琅。
或登明真台,宴此羽景堂。杳霭结宝云,霏微散灵香
天人诚遐旷,欢泰不可量。
爰从太微上,肆觐虚皇尊。腾我八景舆威迟入天门。
既登玉宸庭,肃肃仰紫轩。敢问龙汉末,如何辟乾坤。
怡然辍云璈,告我希夷言。幸闻至精理,方见造化源。
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而我操其端,乃能出陶钧
寥寥大漠上,所遇皆清真。澄莹含元和,气同自相亲。
绛树结丹实,此霞流碧津。以兹保童婴,永用超形神。[1] 


步虚词十首作者简介

编辑
   吴筠,唐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字贞节。一作正节。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从道教上清派法主潘师正,受授上清经法。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茅山,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
吴筠 [唐]:中国道教名人,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茅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 文学 书籍




步虚词十首_百度百科






[bù xū]  

步虚

编辑 锁定

   步虚是道士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 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但是,大多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为道士在步虚中所吟唱。
中文名
步虚
体    裁
出    处
乐府诗集

步虚记载

编辑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煌煌乎,赋驾大人诗跨步虚,行间如闻麻姑之音,句里能发玉女之瑳。”
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1] 

步虚来源

编辑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中国最早的道家经典音乐当是“九歌”,“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中国古代神灵祀祷中有着利用歌舞以娱神的久远传统。更有歌舞以娱神的做法。后战国楚地的道家学者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现在流传的九歌。这种诗歌体钱起自道家神仙思想,可远溯至屈原的《远游》。早在先秦诸子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人们已大胆幻想“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 帝乡。”

步虚宗教记载

编辑
   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陆修静《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称“圣众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时,旋绕上宫,稽首行礼,飞虚浮空,散花烧香,手把十绝,啸咏洞章,赞九天灵奥,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斋时,所以巡绕高座,吟诵步虚章,正是上法玄根,众圣真人朝宴玉京时也。行道礼拜,皆当安徐,雅步审整,庠序俯仰,齐同不得,参差巡行,步虚皆执板当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临目内视,存见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

步虚吟诵法则

编辑
①要求道士步虚时安徐雅步,执板当心。宋代道士吕太古则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称:“陆天师曰:诵步虚经词,先叩齿三通,咽液三过;心存日月,在己面上;从鼻孔中入洞房金华宫,光明出项后,焕然作九色,圆象薄入玉枕,彻照十方,随我绕经旋回而行,毕叩齿三通,咽液三过。”
②指出道士步虚时,要用叩齿法、存念法,似乎神仙随身旋回而行。


步虚历史记载

编辑
《度人经》全名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它虽不是道教中最古的经,而是晚至东晋末始出世,但它却被后世道士奉为“众经之祖宗。”它相当程度上奠定了南北朝后道教的尤其是其仙谱及宇宙论的面貌,唐初编篡《隋书》,其《经籍志》叙述道教原始,几乎全以《度人经》为据。对之注释、运用和衍演者历代都有,原书只1卷,至宋后竟衍至61卷之多,明正统《道藏》中乃被置于首经的地位,足见其对道教史影响之巨了。
《度人经》为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构”。但他依托的古《灵宝经》,却是葛氏家族中传承已久的。《度人经》的出现,标志着南方道教道风的重大变化。而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大量地吸取了古代印度的若干思想,诸如敬奉大梵、大谈劫运,构想三十二天等等。对此,学者已注意到了。通常,人们将这归于佛教的影响。但仔细读一下全经,便会发现,将其中的外来成分归于佛教的影响,是不确切的。它的真正来源,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思想。治道教史有必要搞清这一点,搞清了它,道教教义中的一些问题方可得到合理的解释[2] 
一、关于元始与梵
《度人经》中出现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尊。“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1]]他是道的化身,一切尊神的初祖。这一尊神,又称为梵、大梵,所谓是为“大梵,天中之天”。《度人经》是元始所说,而又称为“大梵之言”,因为大梵即元始。这梵,是古印度的神,而不是中土原有,是不待言的。
然而,此梵来源印度的哪一教派,则素被误解。在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中,以佛教为独盛,中国古人的脑袋中,几乎将佛教当了印度文化的别名,凡从印度传来的东西,常常委之于佛教。对于《度人经》的印度成分诸如称大梵、劫数等,皆被笼统地看成佛教的术语和思想。几本有影响的道教史著作,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
梵为最高尊神的思想,是否来自佛教呢!答案是否定的。
早期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因缘说否定永恒的宇宙本体——梵,这是它与婆罗门思想的重要区别。这一点汉译佛典中也有表现,吴竺律炎与支谦共译《摩伽登经》,其《明往缘品》第二云:“又汝法中,自在天者,造于世界,头以为天,足成为地,目为日月,腹为虚空,发为草木,流泪成河,众骨为山,大小便利,尽成于海。斯等皆是汝婆罗门妄为此说,夫世界者,由众生业而得成立,何有梵天能办斯事?”三国康僧会《安般序》称得安般行者,“八不思议,非梵所得。”则是从小乘佛教的立场贬斥了“梵”的地位。支谦与康僧会同处三国时期,且同在吴地传教,二人实代表汉末以来佛教流传的大乘、小乘两大系统,二者对梵的贬抑和否定立场,可代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一般立场。在往后的发展中,佛教的经典中也提到梵及印度传统传说的诸天。这种提及,大致上是借用婆罗门教中的某些哲学成份,如用梵网说明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等等;同时又将梵置于佛的下首,做佛的保护神,借梵的传统威望以抬高佛。诸如佛行而“梵王捧伞,天帝持拂”之类神话,在汉译佛经中很早就出现了。尤其在中国佛教徒与道教徒论战时,后一点强调得更厉害。时而对于以梵为宇宙本原的思想,即原来作为印度古代正宗的婆罗门思想,佛教则斥为“梵天外道”。可见自东汉末以降,“梵”在中国佛教徒中是被贬抑的、未得正果的二三流角色。试问,在与佛教争斗中的道教,会将佛教中视为佛的陪衬的二三流角色奉为自己的最高尊神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梵为最高尊神,只能源自婆罗门教。梵(BRAHMAN)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并有宇宙统一神的意味。以后在梵书中期,梵天进一步突出起来,占有最高的地位,梵系从梵天抽象而来,在印度哲学中又是形而上学的实体,成了“全世界之王”,天地的护持者,在宇宙形成之时,创造了诸天神祗。[[2]]这些就是《度人经》称大梵为“天中之天”,奉之为元始天尊的来历了。
道教吸取了梵入自己的神的谱系并且居于最高位置,与它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道教信仰中最高的对象是道,道又是尊神。汉代一般认为这一尊神即老子或老君。边韶《老子铭》、王阜《老子圣母碑》,皆以老子为道。《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宇宙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及五斗米道兴,张鲁《老子想尔注》承袭上述观点,说道即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在道即尊神这一点上,婆罗门思想与道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婆罗门教中,大梵即是最高、最先的存在,所以被赞颂为“唯彼为大道兮,唯彼为至真”,称这“超上大梵”[[3]]。在这些方面,它与道教对最高尊神即道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是道教能够吸收大梵的内在依据。
同时,《度人经》以大梵即元始取代老子在道教中的最高地位,也与葛巢甫从祖葛洪的理论活动有关。汉代以降,素来将老子看成道的化身,葛洪从祖葛玄犹持此观点,但葛洪为了强调“神仙可学”,在《神仙传·老子》中宣称老子不是自然神灵,而是学得仙位,即他不是终极的最高的神。于是道教中便缺了个终极的原因,其宗教理论有了个缺口。迨及晚年,葛洪发现自己的神仙谱系的安排中缺了个“极妙之根”,于是在《枕中书》中推出了终极的元始天王,又称盘古真人,作为道教始祖,补上了自己理论中的缺憾,而这元始天王,盘古真人,原形正是梵(此说见本文第四部分)。到了葛巢甫,则径直以大梵名之了。
当然,《度人经》对梵的形象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气释梵,所谓“大行梵气,周回十方”;所谓“梵气弥罗,万范开张”,所谓“天真皇人,梵气玄辽”,等等,都强调了梵与气是紧相结合的。
气的思想,为中国所固有,在论述宇宙演化,宇宙结构时,中国人几乎无不援气为说。道教初起时,在宇宙观上,神道观上,都有浓厚的气论的影响。一般说来,道教在论及宇宙演化时,道与气的概念往往可以互代。气或气的原初状态成为宇宙演化的起点,也是沟通永恒的道和具体的物,沟通“与道合真”的目标和修炼之间的桥梁。而在印度的宗教中,梵则是纯粹精神性的存在。《他氏奥义书》说:“世界安立在识之上,为识所指引。识就是梵”。[[4]]尽管有的《奥义书》中讲到梵是“生命气息”,认为“敬思大梵为生气,其人生存自可见。气是群有之生命,故气称为一切寿”。[[5]]但其义与中国古代讲的气大有差别。至于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或“梵我一如”,望文生义地解释,似乎与道教的“与道合真”相似,但实质上差别很大。梵我合一,是个体灵魂与梵的合一,是精神解脱的一种境界,而道教的“与道合真”前提是“形神俱妙”。作为形神俱炼的仙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离不开气。道教徒喜用“炁”字代气,“气”上为“无”,下为“火”,无言其本,火言其能。道、尊神,炁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与道教对宇宙本源、对追求目标、对修炼方术的一贯思想统一起来。《度人经》将梵与炁连结在一起,正是从道教的原有观念去理解、吸取婆罗门教关于主神大梵的思想[2] 
二、关于诸天及摩王
《度人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构造了一个诸天世界。《灵宝本章》言“上清之天,天帝玉真,无色之境,梵行,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梵行四方,每方八天,合为三十二天。这种宇宙结构,在中国本土的典籍中也没有的。《楚辞、天问》中有“围则九重”的说法,似暗示了一个九重天的模型,东汉扬雄所说的“九天”,则为九方之天,应是从地上的九野对应而成的,至于占统治地位的方位观念则是东南西北中五方。三十二天的观念,也是来自婆罗门教的。
在印度古代传说中,帝释天四周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二天,帝释天为三十三天,《黎俱吠陀》中就有这种观念。《度人经》三十二天之说应受此启示(帝释即因陀罗大王,在婆罗门教中一度曾极受崇拜。在佛教中,帝释天即忉利天,地位并不高)。又在古印度婆罗门观念中,诸天皆为梵所化生。所以《度人经》说梵行三十二天,其《元洞玉历》又明说“梵炁弥罗,万范开张,元纲流演,三十二天”。从前面引《摩伽登经》可知,佛教对诸天世界为梵化生,斥“婆罗门妄为此说”。所以《度人经》的整个诸天结构的观念,采自婆罗门思想而非来自佛教是无疑的。
这三十二天的结构,《度人经》是依四方排列的,而从太黄皇曾天开始,齐严东注:“东第一,属清微天帝位,元阳之炁”。这一次序,与中国原有的五行以东方为始相合。三十二天之名经过汉译,加上了道教本身的理解,要想寻得它在梵文中准确对译,已很困难。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内涵与佛教的理解不同,而只能属婆罗门教。三十二天中又含有三界,即俗界、色界、无色界和三界外。经中又提及大罗天和玉清、上清。这样在总数上就超出了三十二天。对此,《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解释说:“自玄都玉京以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三界上四天名为种人天,亦名圣弟子天,亦名四梵天”。“其次即至三清境”。“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天,在玄都玉京山上。”大梵即元始天尊是居于最高的大罗天的。在佛教的三界结构中,梵天仍处在色界之内,或者列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合三十二天。这是将婆罗门的最高神贬抑了。
十方三十六天,而以大罗天为最高。这最高的大罗天命名之由何在?后世道教徒自然努力去体会,并编制了各种神话式的解释,却都不得其解。大罗天,即是大梵天,梵全称为BRAHMAN所以道经中或称“梵罗”。《太极真人颂》曰:“神云涣层虚。梵罗屯碧霄,元始九龙驾,皇人按青轺。”此梵罗显然指元始所居之境。但习惯上却称为大罗,是将梵、罗二字拆开,以梵为人格神,罗为诸天最高境。实际上大罗即是“大梵天中之天”,《度人经》中本有明文。[[6]]本来一神之名分为二,以论传论衍变为二神,这种语讹现象在神话发展史上是常见的。梵罗拆而为二也是语讹的一例,只不过讹成一神一境而已。而这种情形,是与印度和中国对诸天的不同观念有关的。古印度人称某天帝往往径称某天,《奥义书》中言,“诸天畏死”云云,诸天即指神而言。而在中国的习惯上却要分清某天某帝。同时,在婆罗门教中,梵、梵天是有分别的。但中国语言中却难作此分别。从《度人经》看,大梵即是元始天尊,但又称“天中之天”,三十二天名中带有“梵”字的甚多,梵与梵天的区别是难以一目了然的。因此,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上看,梵、罗的拆开都是很自然的。通常解“大罗天”,都引《度人经》中“是为大梵,天中之天,都罗萧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为说,但又往往在罗字字义上作文章,齐严东解“罗”为“包罗众天”,后来注家多从严说。其实此“罗”为译音,与它在中国语言中的字义无关。明乎大罗即大梵(天),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道教《度人经》中一个突出的思想,是对摩王的崇拜与对诸天的崇拜几乎放在一个平面上。这也是与婆罗门思想一致而与佛教思想大异的。
梵与摩王,在《度人经》中竟然是相互融溶的。《空洞谣歌之章摩王灵篇》中《色界摩王之章》:“落落高涨,明炁四骞。梵行诸天,迂回十方。无量大神,皆由我身”。这是借摩王自道的,依此说来,摩王也系梵化生。《经》称色界无色界摩王之歌“并是诸天上帝及至灵魔王隐秘之音,皆是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辞。”如此等等,都表现了对魔王的崇拜。这一崇拜,甚至与中国传统的五帝崇拜混合起来,即有青、赤、黄、白、黑五帝。也有青、赤、黄、白、黑五大魔王。称“五帝大魔,万神之宗。飞行鼓从,总领鬼兵。”
对魔王的崇拜,本来在道教中有其思想基础,那就是对鬼王、人鬼的崇拜。五斗米道之外,比如《三皇文》系统的神谱中有对八帝的崇拜,但他们只是南斗之佐的“八大鬼神”。北斗星君是早期道教最重要的崇拜对象之一,但七星君的名号如魁之类字皆从鬼,所以神与“鬼”原是一家。道教对尊神的崇拜与对鬼王的崇拜是一致的,这是它能吸取印度婆罗门教的魔王的内在原因。这一点,《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卷二解释很清楚:“魔王亦神王之流。凡有三种:一者三天魔王,二者五帝魔王,三者飞天魔王。皆戒鉴保举学道行人,故‘大勋魔王,保举尔身’”也。“梵”在梵文中原有“祈祷而得的魔力”的含义。又在其宇宙论中,诸天皆为梵所化,魔王为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在佛教学说中,魔是佛的死对头,老是跑到下界来破坏,而在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中,魔王也在其崇拜的系列之中,尽管对他有点厌恶但又畏惧他,这就象中国人对瘟司、瘟神绝无好感但仍使之享受香火一样。
《度人经》中的魔王,是担任监察大神的,要升入仙界须得他们的保举。他们也不象佛教的传说那样,仅仅居在欲界第六天,而是同样居在色界、无色界。这点,是源于婆罗门教某派的传说,还是出于中国道教徒自己的创造?则书阙有间,不敢妄断[2] 
三、关于诸天隐韵与步虚声
《度人经》中反复提到诸天隐韵,由此引出道派史道乐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
笔者以为所谓隐韵,是由婆罗门教的赞颂歌辞及音调翻译、改编而来的。要说清这点,不妨剖析一下《元始灵书》中篇中的两句话:“亶娄阿荟,无惒观音”。
对这八个字,唐李少微曾详加注释:
此八字黄曾天内音也,亶者,坦然广远貌;娄者,玉京山下长楼之名也,上承玄都宫,亦谓之楼都,言山楼互耸,亶然广远。阿者,玄都中阿那之神名也,掌楼之临主。大梵之炁,炁数交周,阿那之神,则鸣楼都之鼓,以集众真,上朝元始,日三周而一鸣以为常节。荟者,帝君游台之名,荟蔚华秀,故曰荟。无者太无,言太无之中,自然能生真圣,《太霄琅书》曰:‘无形生真、真从无中生’也。惒者,日月门户之名,言天中日月会于惒门。观者,观觉也,是天中帝君之讳,主长夜之箓。音者,八字之音也。[[7]]初读之下似乎注得头头是道,实际却是牵强附会,望文生义。用这种逐字作解的办法,将八字之解拼拢,根本不成文义。
按,此八字出《诸天中大梵隐语无量音》。实际上是对光音天的赞颂。阿荟云者,应是“阿会亘修”的略称,或阿婆会的异译。ABNASVARA在印度原指色界第二禅天中的第三天,中译异音很多,有阿婆会、阿会亘修、阿婆罗等。《一切经音义》三“阿婆会天,此云光音天,亦云极光净天,即第二禅第三天”。又同书“阿会亘修天,《长安品》作阿婆亘修天,即光音天也”。阿会亘修、阿婆会所指为一,阿荟云者,不过是略称,阿荟与下句“观音”,实际上又是指同一对象。此观音其实是光者之讹,旧佛典中,光观曾有互讹,观世音或作光世音,此则光讹作“观”。“亶娄”,佛典中习作担罗,义为三,“亶娄”云者指其之“第三天”。上文阿荟,为第二禅第三天的音译,下文观(光)音,则为义译。“无惒”一词,如果依吴语念,无同“南无”之“无”(呒),“无惒”即是摩诃,义为大。因此,上述八字是赞美第三阿会亘修天为伟大的光音天。光音天,直译应作极洁净天,所以此处亦即赞美阿荟亘修的极端洁净。本来相当简单的东西,被李少微注得复杂万分,由于李注渐被后人接受,这部分经文的性质也渐不清。事实上,所谓“大梵隐语无量音”,不过是对诸天的赞颂。从一面分析那八字可以看到,至少是其中的《元始灵书中篇》赞颂的辞句是源自印度的,但作了改写浓缩,看《吠陀》、《奥义书》,对诸天、大梵的赞颂往往一唱三叹,文重义复,道教徒改成四字句,二句颂一天,六十四句颂完三十二天,简则简矣,要寻对梵文中的原辞,恐怕是不可能了。
在婆罗门教中,唱赞素来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因素,而对音韵的崇拜又素来夹杂其中,其渊源可以远推至《吠陀》时代。四吠陀中《梨俱吠陀》就是专为唱赞的集子。婆罗门教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所谓“唱赞声高天,诸天位依立”。[[8]]相较而言,在道教初起时,宗教仪式既比较简单,唱赞一类内容也不发达。无论是太平道的符水治病,还是五斗米道的靖室思过、强调守道诫,唱赞有无难以断定,但至少不突出。稍后所出道书,如《抱朴子》诸书所记及上清派所述,大多以符、图、咒、方(术)为主。绝没有象《度人经》这样的连篇累牍的赞颂之辞。
《度人经》的“诸天隐韵”,表现了道教史上的一大变化,原来的符、图、咒、方旁边,出现了以赞颂为主的道书,而相应地在宗教活动中斋醮科范更为完善、突出起来。因为唱颂本来是宗教仪式的附属部分,反过来以《度人经》这样大量唱颂的经书为内容的宗教仪式,则只能是以祭祷为主的斋醮科仪。正如陆修静所说的那样,“夫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灵宝斋,灵宝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户牖,众经之祖宗,无量大法桥也。”[[9]]当然,这并不妨碍道教徒将传统的符、图、咒、术与之结合起来,试看一下《度人经》便可明白的。而这样做的结果,使得道教的斋醮仍然呈现出自己的面貌,而与印度的某些仪式有所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诸天隐韵”本是一种唱赞。而且是有一定曲调的,经中云:“百魔隐韵,离合自然。”唐成玄英注:
此明天尊诵经,感得三界群魔飞行空中,歌隐韵之音,俱来朝会。隐韵者,明此灵章,皆是诸天上圣自然隐秘之音,非世所知,谓之隐韵。属对成文曰韵,五声相和为音,合而言之谓之隐韵。自然者,言此灵文皆诸天妙炁灵风鼓奏自成歌咏之音,非关造作而成入,故云自然也。[[10]]
成玄英此注可谓得其真谛。隐韵就其内容来说是对诸天的赞颂,从形式看即为歌咏之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天中空洞”,“自然灵章”,所谓“碧落空歌”,都指此经中相当一部份内容是适合于咏唱的,或原来就是咏唱的。特别是那些指明“空洞谣歌之章”的部分,包括我们上面引的对诸天的赞颂之辞,实际上都是有一定曲调的唱辞。
肯定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这种曲调,正是后来的所谓步虚声的出处。
陈国符先生《道乐考略稿》述《步虚》,溯至北魏寇谦之得《云中音诵新科经戒》,音诵谓即华夏颂、步虚声。同时又引东晋末叶《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要诀》(下简称《要诀》)。据此,步虚声的出现当在东晋末,至迟在寇谦之“得经”的北魏神瑞二年即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现在细读《要诀》,知步虚为灵宝斋法中的内容。书中在述烧香祝愿十方后总结曰:
拜既竟,斋人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毕。是时亦当口咏《步虚蹑无披空洞章》。所以旋烧香者,上法玄都无上玉洞之天大罗天上太上大道君所治七宝自然之台,无上诸真人持斋诵咏,旋绕太上七宝之台。今法之焉。
《步虚声》在斋醮中运用,是法诸真人侥玉京山七宝台,其事迹的本源即在《度人经》中。尤其可注意的,是《步虚》的全称为《步虚蹑无披空洞章》。《洞章》数见《度人经》其《元洞玉历》:“上帝高真,泛景太霞,啸咏《洞章》”。所谓《洞章》应即《灵宝本章》所述“天中空洞,自然灵章”,或称“空洞谣歌之章”,都是指诸天上帝诸天魔王朝元时所唱。《步虚》又称《空洞步虚章》[[11]],实际上即是《洞章》。
前面说过,对诸天的赞颂是《诸天中大梵隐语无量音》的构成部分,它的来源是对印度原有赞颂的编译或改写。因此,我们可以说,《洞章》的来源,也与婆罗门教有关,至少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歌咏。其中,是否有直接来自印度的曲调?看来是可能的。陆修静所撰集《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在诵《还戒颂》毕后:“师弟子绕坛梵咏”,又“梵咏出西北九天门”。此“梵咏”极有可能即与《度人经》的《洞章》有关。
据上所述,《步虚》源于《洞章》,且在灵宝斋法中仍有梵咏的内容,步虚与梵咏的联结如何,就颇值得考虑。是一是二?曲同曲异?二者既与《洞章》有关,而《洞章》至少杂有(甚至本来就是)印度成分,那么步虚与梵咏在音调上同源的可能是极大的。这一点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灵宝度人经》成书确切年代难明。《云笈七签》卷六述灵宝经传授世系,提及“巢甫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隆安元年为公元397年。此为《度人经》面世的下限,此年比寇谦之自称得《老君云中音诵新科诫经》的415年早18年。现在知道步虚实源于《洞章》,则《云中音诵》的步虚声与《度人经》及与之配合的《步虚经》有何关系,便十分值得进一步探讨了[2] 
四、关于劫运和开劫度人
《度人经》源自婆罗门教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称劫数。或者说,是将劫数引入宇宙演化论。
在《度人经》中“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元始天尊是在最初一劫时即存在的。“元始祖劫”以下的宇宙演化,在《元洞玉历》中有概括而系统的阐述:
龙汉延康,渺渺亿劫。混沌之中,上无复色,下无复渊,风泽洞虚,金刚乘天。天上天下,无幽无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溟涬大梵,寥郭无光,赤明开图,运度自然。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保制劫运,使天长存。梵炁弥罗,万范开张。元纲流演,三十三天。轮转无色,周回十方。旋斗历箕,回度五常。
这是一幅完整的以大梵之炁为本原的宇宙演化图景
经中出现的劫名,计有龙汉、延康、赤明三个,至于“亿劫”云者,系指大劫中所包“小劫”而言。三劫顺序,注者说法不一,我们不来管他。照字面上看,在龙汉、延康二劫终了时,是一片混沌。无形无影虚无洞达而大梵在其中,待到赤明之劫,才又天开地辟,大梵之炁演为三十二天。元始天尊开劫之后,用五篇真文保制劫运。这五篇“赤书玉字”的“真文”,是灵宝一系原有的经文,现在将它的出现与天地开辟联系起来,大大抬高了五篇真文的身价。
按劫数之说,源自印度,众所共知。《魏书·释老志》言道教“又称劫数,颇类佛经”。《隋书·经籍志》述关于元始天尊的记载时也认为“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但就《度人经》来说,“劫运”的观念与佛教类似而不相同,实际上来源于婆罗门教。
“劫”的观念,原是婆罗门教所主张,以后佛教也加吸收,但二者内涵略有差异,这儿不作详述。只是指出一点,《度人经》的劫运观念是与其整个宇宙演化观念连在一起的,其来源在被佛教称为外道的“安荼论”。
安荼为梵文ANDA音译,义为鸡卵。《梨俱吠陀》中已将天地的起源系于“金卵”,以后《奥义书》加以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起源论:
太始之时,唯“无”而已。而有“有”焉。而“有”起焉,化为卵。卵久静处一年时,于是乎破,卵壳二分,一为金,二为银。
彼银者为此土地,金者为天,卵外膜为山岳,内膜为云雾。脉管为江河,液汁为海。[[12]]
据香港饶宗颐先生考证,安荼论在东汉传入中国,东汉吴晋时浑天说比拟“浑天如鸡子”,徐整《三五历记》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皆与安荼论有关[[13]]我们这里只谈与道教有关的部分。
在安荼论的影响下,徐整写了《三五历记》,推出一个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阳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14]]又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始牙,蒙鸿滋萌,风在摄提,元气肇始”。[[15]]。
其后葛洪晚年,采纳此段神话,形成元始天王为道教始祖的神话: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16]]
比较上引《三五历记》、《枕中书》文及《元洞玉历》所述,思想来源于同一处,是可以肯定的,尽管《洞玉历》没有“鸡子”一说。同时,元始天王、盘古真人与《度人经》中元始天尊、大梵所指为一非二也可决定无疑。事实上所谓“外道安荼论师”的学说中本来就有天地开辟中生梵天的一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17]]梵天出自金胎(印)亦载入《摩奴法典》,印人皆熟知。
与徐整《三五历记》不同的是,葛洪引进了“劫”的概念。《度人经》言劫数目虽与葛洪不同,但一脉相承之迹是清楚的,比起葛洪的《枕中书》来,《度人经》吸取婆罗门思想更为直接更为大胆。《枕中书》较多地保留了重视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的是道教的“极妙之根”,以及由之派生的“嫡系子孙”天、地、人三皇及八帝等等,而对天地开辟以后形成的空间结构没有涉及。《度人经》则将大梵化生三十二天等思想都综合进来了、它所述的“劫”数目与《枕中书》不同,或者根据所闻作了修正。
《度人经》的基本思想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其宗旨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上述宇宙论、劫数说都是为这一基本思想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道教是依照自己的需要来吸取外来思想的。至于开劫度人的说法本身,却又是来自婆罗门教,《慈恩寺传》三曰:
印度梵书名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
从上面引的这段话适见婆罗门有大梵开劫(“每于劫初”)说书(《声明》)传授天人的说法。《度人经》的开劫度人之说当与此有关。只是它所指之书,则是《五篇真文》之类原有的经书,当然也包括融合了婆婆罗门思想的灵宝诸经[2] 
五、关于灵宝授受的传说
《度人经》是站在道教立场上大量吸取婆罗门教的尊神、宇宙论及赞颂、祭祀仪式的一个结果。以往人们将其外来成分说成佛教,是弄错了。不过,婆罗门教的文献、资料是怎么供道教取资的?尚值得认真探讨。
《度人经》的一部分内容,原来是从梵文翻来的,《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明说其“书是梵书,音是梵音。”由此,我们推测,当时的造经者,得到过梵文的婆罗门经典,而决不会是从汉译佛典中东窃西抄一点婆罗门思想拼凑而成。
婆罗门教最早传入中国是什么时候?殊难断定。由于它没有象佛教这样在中国扎下根来,甚至没有以独立的形式(例如象摩尼教、袄教那样)在中国出现,更难索考。不过,婆罗门僧人和婆罗门经典于东汉末年已进入中国则是可以肯定的。《历代三宝记》所记竺法护事尤可注意:“月支国沙门县摩罗刹,晋言法护、本姓支,历游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及书,从天竺国大携梵本婆罗门经,来达玉门,固居敦煌,遂称竺氏,后到洛阳及江左。”
法护晋时来华,在此之前是否有过“梵本婆罗门经”进入中国?恐怕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关于灵宝经传授的若干传说,就有一些蛛丝马迹。诸道书述《灵宝经》的授受都有一段漫长的神话,都说由徐来勤等传给吴葛玄。《云笈七签》卷三引《灵宝略记》曰:“葛玄在天台山学道”,威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其第一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郁罗翘,其第二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三真未降之前,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勤为孝先作三洞法师”。
这儿传经三人的名字值得推敲。徐来勤以外,三真人竟有光妙音、真定光二人名列三十二天帝中,而郁罗翘一名又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郁罗萧台”。这种情形传递了什么信息,很值得玩味。传经之人为什么要特别取一个梵名?或者原是天竺婆罗门?是不是《度人经》中的若干资料如“大梵隐语”之类葛玄已经获得过?葛巢甫据之再创新灵宝经,所以新灵宝经也径托于葛玄名下?如此等等,都是道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谜。
如果说,对于传经的神话所反映的信息,我们还只能限于猜测其含义,那么葛玄自己的著作中透出的信息则更为确凿一点。其《道德经序》云:“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炁于十方,抱道德之至谆,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这儿有几句话特别发人深省,“天地终始”不就是一劫吗?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无非是指历劫无数;《序》下文又言,“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其窍窍冥冥眇邈久远矣”,即是此意。《度人经》“渺渺亿劫”亦正与此同。可以说葛玄是第一个称“劫数”的道教徒。“布炁十方”,“阐教八方诸天”二句也很突出,上面说过“八方诸天”的说法不根于中土而源于天竺婆罗门,“十方”亦同。那么葛玄接触婆罗门思想并有所采拮是无疑的了。
上述种种迹象,都透露出从葛玄开始,就受到过婆罗门教思想的影响,也有可能获得过婆罗门教的文献。但葛玄、葛洪著作中除劫、盘古(梵)等之外,基本上没有梵音,《度人经》(尤其是《元始灵书中篇》)保留梵音更多,得到过直接梵本的婆罗门经可能性更大。就印度的情况而言,公元四、五世纪是婆罗门一度战胜佛教而取得统治地位的黄金时期,葛洪晚年至葛巢甫造构灵宝,正是四世纪中至四世纪末的事,其间有什么联系?也值得玩味。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婆罗门教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题目。由于佛教势力的强大,被佛教视作外道的婆罗门教没有在中国得到独立的发展。以往考察其在中国的影响的,都着重通过佛教典籍的间接的一面,现在寻得的婆罗门教的直接文物,基本上都是唐和唐代以后的,考察《度人经》与它的关系则可看到在东晋及更早的年代,婆罗门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而且很可能由此追寻下去,更多地看到它在中国的直接传播和结果[2] 

步虚历史示例

编辑

步虚南朝时期

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当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词作五言,句数不一。其中有的是对天上仙境的描绘,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汉武帝内传》:“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 明 刘基 《升天行》:“中夜集五灵,步虚欵天关。” 清 蒋士铨 《第二碑·留香》:“浩气长生,灵旗暗闪,且喜时逢清晏,岁际丰盈,不免步虚巡按一回。”
如:“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岧岧天宝台,光明焰流日”,“骞树玄景园,焕烂七宝林。天兽三百名,狮子巨万寻”,“控辔适十方,旋恚玄景阿。仰观劫仞台,俯盼紫云罗”,“严我九龙驾,乘虚以逍遥。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众仙诵洞经,太上唱清谣。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有的又是对坛场上道士举行步虚仪式的描绘,如“稽首礼太上,烧香归虚无。流明随我回,法轮亦三周”,“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左顾提爵仪,右盼携结璘”,“故能朝诸天。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缘。飞行凌太虚,提携高上人”,“积学为真人,恬然荣卫和。永享无期寿,万椿奚足多”。
此经十首《洞玄步虚吟》,后人亦称之为“灵宝步虚”。后世道教编撰的多种科仪经籍多有将其编收在内的。

步虚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步虚词”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隋炀帝作过步虚词二首》,有曰“俯临沧海岛,回出大罗天”,“总辔行无极,相推凌太虚”等。[3]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有《步虚词二首》,有“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成二千岁”,“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之句。
道士唱经礼赞。 唐 李白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喘息飡妙气,步虚吟真声。” 王琦 注引《异苑》:“ 陈思王 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 施肩吾 《闻山中步虚声》诗:“何人步虚南峯顶,鹤唳九天霜月冷。”《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灵素 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明 无名氏《精忠记·兆梦》:“小道小道,其实玄妙,善能步虚,又会佐醮。[4] 

步虚金代诗人

金代诗人元好问也有《步虚词》称“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宫阙醉蟠桃。三更月底鸾声急,万里风头鹤背高”。

步虚宋代

宋代张商英编有《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三卷,内录有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和宋徽宗御制《步虚词》十首,都是道士举行金箓斋仪时诵唱的步虚词。其中徽宗的十首步虚词都为宋代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下卷所采集,可知该十首词已被道士诵唱,并且编入了后来的道教仪式中,有的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昔在延恩殿,中霄降九皇。六真分左右,黄雾绕轩廊。 广内尊神御,仙兵护道场,孝孙今继志,咫尺对灵光。”[5] 

步虚相关参考

编辑
另外多首步虚词都是描写神仙境界,词语典雅,亦属上品,但是在后代道教的仪式中使用不多。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
参考资料
步虚图册



步虚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